如何用系统脱敏法作心理调节
1989-12-30郭亨杰
郭亨杰
在当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为心理病症所折磨。有没有解脱方法?有。
人对付疾病是有些办法的。光是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就有250种之多。可以相信,如果心理治疗的基本精神也能为病人和病人家属所了解,那么对于减糍乃至消除心理痛苦,必定大有帮助。因此,我乐意与临床心理学家一起,参加这项普及宣传工作。
有的人对有些事物固反应过敏而焦虑。这里所说的过敏不是诸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那样的生理过敏,而是指心理上过敏。如:见到陌生人就害怕(社交恐怖症)、见到血就有晕眩的感觉(恐血症)、因过份惧怕封闭的空间而不敢乘电梯(幽闭恐怖症)、见到蟑螂就惊恐甚至尖叫起来(动物恐怖症)等等。对付过敏的办法是使之“脱敏”。所谓脱敏,就是要从这种过敏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心理恢复正常。不过,这种过敏反应一经形成,就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因此,脱敏工作需逐步地、系统地进行才会获得好的结果。由此看来,系统脱敏法的名称,是颇为得当的。
这种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列出表示病人过敏(恐惧、焦德)程度的层级表,学会全身松弛,进行脱敏训练。
列出敏感的层级表,意味着要弄清病人对各种情境的恐惧或焦虑的程度。如,某人患有幽闭恐怖症,但是你只要稍作调查,便会发现他面临不同的封闭情境时,恐惧的程度并不相同。什么情境最使他害怕,什么情境次之,什么情境更次之,什么情境只使他觉得有点儿恐惧,凡此种种,当事人是能够作出分辨和表述的。这样,一个敏感层级表便可以开列出来。假如一个人不能乘车、乘飞机旅行,患了幽闭恐怖症。经过调查分析,他的幽闭恐怖层级由22步构成。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层级(从患者的角度表述):
1、独自在我的房间里
5、走进我的壁橱里找衣服
12、在牙科医生的候诊室里等候
16、乘电梯
17、在关闭的公共电话室
20、乘飞机
21、乘火车
22、乘小汽车
这张层级表说明,当他一个人单独留在自己的房间时,开始出现恐惧感,而最令他恐惧的则是乘坐小汽车的时候。认清敏感反应的层次,是脱敏的前提。这是每个希望脱敏的人必须认真对待的。
接下来的工作(即第二个步骤)是要病人学会全身放松。能够放松才能进入第三步骤,做脱敏训练。同时,能否放松也是对脱敏效果的检验。所以,全身放松一定得学会。较简易的全身放松方法是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闭眼睛,静下心来,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上,依次指示自己那些还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松弛下来,最后便形成了全身松弛状态。此外,安静地躺下,作深呼吸练习,或连续作肌肉和肢体的绷紧一放松练习,也可获得总体上的松弛感。
过敏(恐惧、焦虑)层级表列出了,全身放松也学会了,那么就可以进入关键性的第三步——脱敏训练(也称减敏感训练)。训练的原则是从接触微弱的刺激开始,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仍以上面所举的那个幽闭恐怖症患者为倒。他的脱敏训练,得先从“单独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因为在他的过敏层级表里,这是最低的层级,意味着恐惧程度最轻。如果他面对这一情境时能够保持安定的情绪,全身肌肉也不紧张,那就可以进入第二层级的脱敏。如此一步步地进行,直至最后能乘飞机、汽车外出而无恐惧心理。脱敏训练有时会在某一层级的情境里“卡壳”(表现为患者又出现了恐惧,致使训练无法继续下去),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降低难度再重新开始,或者停下来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也可能需要重做全身放松练习。由此不难明白,根据情绪和肌肉在训练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调整训练的进程和方法,是系统脱敏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脱敏训练,如果有医生指导,效果可能更好,因为他们受过专业训练,而且有医疗器械作为辅助手段。有时,我们的情绪是否平稳,肌肉是否紧张,紧张程度如何,自己不一定意识得到,而如果配以生理仪器的显示,那么脱敏训练就会更有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脱敏训练所针对的情境可以分为想象的和真实的两类。如:你害怕呆在封闭的空间里,那么你在脱敏训练中,可按你的恐惧层级表,逐一想象你在这些情境里的状况(包括看有关的图片)。待到你想象曾经引起恐惧的情境而不再为之恐惧时,你的系统脱敏便初见成效了。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继续到真实的情境里去作脱敏练习。害怕乘小汽车旅行的人,只有当他真正坐上小汽车而不再感到恐惧时,才算真正脱了敏,把自己的心理调整过来了。
系统脱敏法本是医生在医院里治疗病人心理疾患的一种方法。但它可以走出医院,让群众自己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的曾文星、徐静两位教授就认为,系统脱敏法可以广泛使用,并举例说,“如怕水的小孩,可以由母亲抱着,先在水边玩水;接着跟别的小孩子。起玩水;渐而让他一人在水里玩,泡在水里,慢慢游泳;最后使他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活动”。怕昆虫、怕蛇或惧怕别的什么东西,或者不能在交往中自如地谈话,等等,都可以借助这种方法,予以改善和调节。如果是成年人,又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也可由其个人独立排列过敏反应的层级表)自己练习放松,自己训练脱敏。重要的是:一要懂得其中的科学原理;二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