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前寂寞身后名

1989-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1期
关键词:傅抱石画画师傅

他死于1979年5月。时年六十六岁。在世时没举办一次个人画展,没发表或出版过一张画页,甚至还不是省美协会员。晚年名不出闾里,一直穷居陋巷无人识。死后五年,他的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著名国画家李可染先生仔仔细细地观看了每一幅作品。对这样一位国画大家长期被埋没深感惋惜与歉疚。他引用了一句古语说:“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也!”

1986年4月,中央美院鉴于黄秋园先生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示范价值,特追聘他为美院兼任教授。有关方面决定在黄秋园先生的故居筹建一座纪念馆。

黄秋园先生是南昌县马家桥黄村人。泥巴给了他原始的艺术灵感。在村里念私塾时,他便经常临摹祠堂里的壁画、门神画和小人书上的人物像。没有笔墨纸张,他就用烧过的香杆在地上涂画。私塾的老先生见他如此痴迷于画画,便将一本珍藏多年的发黄了的《芥子园画谱》赠送给他。他得了画谱,更是日夜悉心临摹。这册画谱成了他的启蒙恩师。他更入迷了。

十四岁,黄秋园考入南昌剑声中学就读。不久,终因家贫缀学,经这位画师介绍进了南昌一家最大的裱画店当学徒。

他在裱画店尝够了一个学徒所要吞咽的一切苦楚。他也从中领略了中国画艺术的无限风光。

一天,一位长者送来一幅唐伯虎的《秋山行游图》来店装裱。这幅名画已被蟑螂啃掉了一大块,师傅将画用宣纸托好后放在案板上,准备第二天修补。夜间,师傅们都上街看元宵灯去了,黄秋园却中途溜回了裱画间,他仔细观赏着这幅名作,不禁跃跃欲试,斗胆用笔描画起来,花了两个小时修补得天衣无缝。第二天,师傅们看到这幅修复好了的名画,大吃一惊,对他的技艺称赞不已。店主也对黄秋园刮目相看,让他随师傅专干这一行高档手艺。

1939年,黄秋园考进了江西裕民银行。凭着一手好字,当上了档案文书。果然言中,他在银行混了一辈子也没有混出一份象样的家业来,有段时间,行长器重他,让他去当物资调剂处的主任。他一生只迷恋三件事:上茶铺、画画、看书。干了三个月的主任,他便对行长拱拱手说:“我不干了!”他还是当他的闲职文书,还是一有空就画画。他的画从不送人,有同事向他要,他就“嘿嘿”一笑,说:“我的画呀,以后要用金子来量尺寸的呢……”同事们便送他一个雅号:“狂士”。

解放后,黄秋园留在江西人民银行工作。他仍然象过去一样,上班报个到就去坐茶铺,就去画画。银行什么也没给他,就给了他一笔最大的财富一一时间。

“狂士”仍旧很狂。他对本省的一些画家不放在眼里,对外省的一些名流也无意攀附。在解放前的画摊上他就结识了傅抱石,六十年代傅抱石也到他们活动场所南昌市书画之家来过多次,他从不花心思去结交以求闻达。他对朋友们说:“他们都是在朝画家,我就当一辈子野画家。”1970年,黄秋园还不到五十五岁,便决然提前退休了。

他是一位在家的“出家人”,家里百事不管,一切由妻子包揽。

女儿要结婚,满指望父亲给一点钱办些嫁妆,谁知父亲送的竟是一幅不合时尚的画:《吹箫引凤》。其实这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精品。女儿却满肚子不高兴。父亲便给她说古道今:“清末画家赵之谦家境贫寒,女儿陪嫁也只有一箱画,她也觉得扫兴,哪知赵之谦作古之后名声大振,作品也价值连城……”

他退休之后,又多了一个别号:退叟。他退避世俗、退避名利……一直退隐到格调高古的山林之中去了。他从不想走终南捷径,随时准备登堂入室,他甘愿将自己的生命消弥在莽苍的山林之中。

在世的时候,他没有发表过一幅作品。有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象黄老伯这样不同凡响的造诣,为什么不被称作画家,不上杂志不登报呢?”

黄秋园爽朗一笑,说,“我命里没有‘石字嘛!在中国,凡是称作画家的,名字后面都带有‘石字,你看,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石(硕)、涛石(石涛)、溪石(石溪)、王谷石(王石谷)、钱松石……”

“不对!”小青年说,“钱松嵒!”

“嵒也是石嘛!”黄秋园微微一笑,“我叫黄明琦,命里没有‘石字,所以当不成画家呀!”在这番调侃的戏言里,蕴含着他一肚子的不平啊!

(摘自《文汇报》作者熊光炯)

猜你喜欢

傅抱石画画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