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恶心理学

1989-01-01詑摩武俊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1期
关键词:实验者好感背光

〔日〕詑摩武俊 公 克 晨 华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从幼儿开始的一生,恐怕谁都会发现:和自己有过接触的人数目相当之大——有小时候玩耍的伙伴,小学里同桌的同学,初中的同班朋友,高中时偷偷怀有好感的异性。再往后是各种俱乐部、业余学校的朋友,工作上的竞争者、合作者,打球或钓鱼的伙伴,一起聊天的邻居。

现在,你与这之中的某些人可能完全不通消息了。但你会有特别想找机会重新会面的老朋友,也会有连面孔都讨厌再看到的旧相识。

那么多的人在你身边,你为什么只对特定的人怀有好感?换言之具备了什么条件,你就会喜欢一个人?

使人具有亲近感和好感的原因·空间的接近·处于近处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多,也因此而容易相识和交往。所谓处于近处,意味着住得很近或教室里座位很近等等空间距离。小学时的亲近伙伴,往往是坐在同桌和回家同路的同学,或是上体育课因个子差不多而排在一起的同年级生。

处于近处,自然地造成见面的机会多,因此对对方的兴趣、习惯、态度等等就都比较容易观察和接触到,从而成为建立亲近关系的契机。但处于近处的人之间一旦发生纠葛,也要比相隔较远的人之间发生类似问题更不愉快和难堪。

·熟知性·

一般来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接触机会越多,怀有好感的程度就越高。这是“熟知性”,也称“单纯接触”的作用。有位叫查安斯的学者,让大学生们看各种人物的照片,结果随着看的次数增加,他们的好感也增加。还有,人们对那些电视上频繁出现的广告商品,由于产生了一种“我对这很熟悉”的感情,所以便容易发展到好感。

·类似性·

对这种因态度相似而抱有好感的现象,纽卡姆提出了一种解释的理论,称为A—B—X模式。即某个人A和与A有关系的某个人B,以及两人共同关心的对象X,这三者之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理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A和B都是学生,而X是西方古典音乐,当然X也可以是别的,如两人共同认识的某教授,某电视明星,或者是棒球、麻将、扑克、酒等等。总之是A与B同样抱有“喜欢”或“讨厌”态度的对象。于是,对同一个对象——人或物——抱有相似态度的A与B,相互之间也容易构成“好感关系”。

容姿的美丽

体态优美、容貌秀丽的美人引起大家好感,被不少人的目光注视,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被承认的事实。那些电影演员、歌手、运动员、大力士,还有其他各界名人,除了以演技或技术吸引人以外,外观条件对他们魅力的形成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美国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男女大学生参加的招待舞会上,大家被告知;每个人的对象都是经计算机挑选过,和自己具有同等兴趣爱好的人。实际上只是任意的搭配。在舞会的间歇,实验者询问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对象是否有好感,是否愿意约会。结果回答中只有“身体魅力”这一点被涉及到,大多数都只是因为对对方容姿的美丽有好感,所以想再次相

但是,容貌的美丽有得也有失。这里有另一个实验说明这个结论。实验者先让美国的男大学生阅读一定内容的犯罪记录,然后让他们判断对罪犯应判处多少年的刑罚为宜。接受实验的学生被分为三组。A组的记录资料里附加的被告照片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B组附加的照片是一位没有姿色的女性。C组则没有附加被告照片。实验的结果,学生“法官”们平均判决的服刑年限,A组为2.8年,B组5.2年,C组为5.1年。在此补充一点,假定的犯罪内容是抢劫。由此可以看到,如果是容貌美丽的女性,那么即使犯了抢劫罪也会被从轻量刑。但当犯人的罪行被改为诱引中年独身男子向某公司投资的欺诈行为时,B、C组判的都是4.4年,而A组却判了5.5年。这是因为想到被告用美丽的容貌欺骗男子,从而惹起了“法官”的强烈反感。

容姿对好恶确实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当问年轻的大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异性”时,如果仅就外观来说,无论男女,大多数都回答“容貌好”。在身体特征上富于魅力的人,对他人是有吸引力的。

“背光效应”

在评价和判断他人的时候,自己首先应该有正确的理解,这里存在一种叫作“背光效应”的现象(也叫“后光效应”)。“背光”这种说法,原来自参拜佛龛时的一种感觉。是说在拜佛的时候,由于佛像四周发出一种眩耀的光,使人看不到佛像正面的那种感觉。用于心理学则表示下面的现象——当对某事物的某一面接受了或好或坏的印象后,往往会对该事物的其它方面特征也进行同样的评价。

例如,看到容姿美丽的人会留下好印象,并由此觉得是好人;见到老实规矩的孩子,就想当然地觉得学习成绩一定不错。很少有人会把拖着长长鼻涕的人看成头脑机敏的。这些都是“背光效应”的表现。实际上,容貌的美丽和人品的好坏本没有任何联系,流鼻涕也可能是感冒引起的暂时现象。只见一面就以“背光”的感觉和思维方式下判断,可能会和实际情况有相当的出入。

不安使人依恋

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有想一人独处和想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至于人们什么时候希望孤独,什么时候又依恋别人,这和每个人当时的心理状况及个人性格有关,很难一概而论。同是悲哀的时候,有人愿意一人独处,也有人希望别人倾听自己诉说悲痛的心情。

不过,人在不安感强烈的时候,普遍存在着想和别人待在一起的倾向。

可怕的经历之后

人对自己在一次可怕经历之后遇到的异性,自然地具有喜爱的倾向。关于这一点,夏克达也有一个实验说明。

被实验者都是男性。实验从让他们走过A、B两座桥开始。A桥横架在几十米深的山谷之间,桥面很狭窄,而且风一吹就摇摇摆摆,确实令人恐怖。B桥则架在一条浅河上,桥离水面只有一米多高,而且桥也很结实。被实验者无论走过A桥还是B桥,从桥上下来后都将遇到一位女性,并和她聊天。结果是从A桥上走过来,有过这次可怕经历的被实验者,多数都向那位女性提出了继续来往的要求。

应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夏克达认为,引起情动有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生理上的兴奋,例如心扑通扑通地跳,身体发热、抖动等等;另一个因素是对这种兴奋状态赋予解释的认识作用。例如经历恋爱时除了需要强烈的生理兴奋以外,还需要承认这是一种恋爱的合理状态。当夏克达的被实验者走过那座可怕的桥以后,他们的身体里还残留着一部分生理性的兴奋,这时遇到了异性,他们就可能把自己当时残留的兴奋认识为对异性的爱情。夏克达认为,这就是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摘自工人出版社星星丛书《好恶心理学》)

猜你喜欢

实验者好感背光
第六根手指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加年华
女儿不分场合地爱表现
向日葵的秘密
盖洛普民调:半数美国人喜欢中国
闪闪惹人爱
相爱令我们无所不能
低价背光键鼠套装导购
反射的爱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