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病人面临的新挑战
1988-12-30郎景和
郎景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层出不穷的设备、一代一代的仪器象浪潮一样,不断地涌向医疗保健领域,大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人们的观念——病人去看病或者医生诊治疾病,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是:病人相信医生还是更相信机器;医生是相信自己的亲自检查和经验抑或更依赖于检验报告。
这涉及到病人(或疾病)、医生、仪器(或检验)三者的关系。
过去的医学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沉积,医生基本上是靠经验行医的,实验医学只是近几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事。单纯靠一般的视、触、叩、听,有时是不够的,于是要借助于检验和仪器,这些感官的伸展和延长,使医生变得神通广大。各种内窥镜使我们能看到人体的大小腔隙,超声、CT、核磁共振显示内部影象,血液、体液、组织的生化、免疫、细胞学检查更可检出机体生态变化……
当这些新方法公诸于众时,期望与鼓舞有时会使人们产生某种错觉:似乎医生在精密的仪器面前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似乎医生连自己也漠视不顾了。于是,医生和病人都在无休止地、过分地追求“神奇”的数字显示,又不适当地夸大它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
这种错觉至少忽略了两个基本点:第一,任何高级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其最初的、最基本的资料和信息储存都必须依靠医生的采集和投入,而结果的认定和判断也要靠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否则,投入不正确的信息或者错误的判断,将比一个医生的谬差走得更远。第二,医生的对象是病人(请注意,不是疾病),不是检修机器。人有思想、感情,有个人、家庭和社会背景;生活的质量、工作的能力、活动的乐趣,这一切将由理智与感情集于一身的医生去理解、同情和解决,而不能用机器完全代替。
很多医学家都开始担心一种不甚正常的倾向,一些医生忽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不掌握起码的心脏听诊,只会开心电图而等待报告;连典型的克雷氏骨折都不认识,便去做X线摄片;甚至离开了化验便做不出(本应该通过物理学检查便可以得出的)诊断来。而某些病人一味要求做本无必要的检查,不但花费昂贵而且并无实际临床价值。
这种倾向可能使某些医生的能力“退化”,使某些病人变成纯“物化”的病例。
尽管还会有更先进的医疗诊断治疗仪器问世,但是“见病不见人”、
“信机器不信医生”终归不是医学发展的方向。著名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说,医生要永远走到床边去,给病人做面对面的工作。这酊确是真灼之见!她提醒,医生不能做纯科学家,医生总要和病人有感情的交流。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某些变化、某些症状是仪器和化验所不能测知的。比如,疼痛几乎难以找到一个客观指标,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同人的痛阚和耐受性差异很大。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也可以有很不一致的临床表现。所以,仅凭仪器出示的结果有时也会“上当”的。
在我们做上述议论之后,作者愿意作如下忠告:
·临床医学是门应用科学,它的基础是临床实践,医生的经验仍熊起重要作用,这在设备有限的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则起决定作用。
·仪器、检验等只有在有相当经验,或有一定训练(或医生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作用。
·仪器、检验应有适应症,不可盲目滥用。
·对检验结果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定,以期得出正确结论。
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对医生而言,也包括我们的病人。
题字洪凡
题图张宝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