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三境界
1988-11-01孙逊
孙 逊
我生平读书不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消遣性读书、功利性读书、积累性读书这三种类型,或谓经历了上述三种境界。
首先是消遣性读书,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娱目怡情,兴致所至,信手拈来,对象多为专业范围以外的报刊杂志、闲名时文,时间则多利用茶余饭后,暇时睡前,包括象上厕所、下厨房这样的零碎时间。虽说为消遣,但也总会时有所得。例如读上几篇大家叫好或有争议的小说,可以稍稍摸着一点当前文坛的脉搏;这样不至于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只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很窄的专业领域的书呆子。此一类型读书既名为消遣,自然无需太求甚解,有时不妨一目十行,了解一个大概即可。
其次是功利性读书,即带着一个强烈的功利目的,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目的集中读一批书。这个功利目的可以是教学任务,也可以是科研项目。例如一旦选定了某个课题,就围绕着这一课题读一批书,搜集资料,越完备越好,从而在此基础上撰成论著。完成一个项目,读一批书;然后再读一批书,再完成一个项目……随着研究面的不断开阔,读书面也越来越宽。此种类型读书有两个好处:一是容易见成果和效果,这既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又反过来进一步调动了读书的积极性;二是读过后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我的几本不象样的东西如《红楼梦与金瓶梅》、《明清小说论稿》就是这样读出来的。
三是积累性读书,即不抱一个急功好利的目的,纯粹是出于对书的酷爱,从更高更长远的要求上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功利性读书虽收效较快,但毕竟范围有限,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满足于功利性读书,最终未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所以积累性读书相当重要,通常所说的学问的根底深浅,分界主要就在这里。例如搞文史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理应通读一遍;另外还要再读点西方哲学名著。这倒不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积累而积累,事实上功利性读书到一定阶段,你要在研究上再更上一层楼,没有深厚的积累就不可能再有学术上的爆发力,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性的进展。
(吕则征摘自《文汇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