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钻石”浮沉记
1988-11-01李祥荣
李祥荣
钻石是自然界里一种极为稀少的矿物,它坚硬无比,透明晶莹,光彩夺目,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因而一直被世人视为珍宝。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要算是那颗“希望钻石”了。几个世纪来,它不断被偷盗、转卖,历尽沧叠。它名为“希望”,但并没有给人带来什么幸运。相反,它犹如灾星,谁占有了它,谁就会遭到不幸。
“希望钻石”产于印度西南部的基伯那河流域。14世纪末,一位老人在一个废弃的钻石矿的沙土中发现了它。这颗闪耀着迷人的蓝光的钻石重122.5克拉,是颗罕见的大钻石。不久,它就被供奉在一座印度教神庙的神像额上,每天受到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一天深夜,有个年轻的印度人经不住这颗钻石的诱惑,潜入神庙,凿去了钻石。但他很快就被抓住,死于众教徒的棍棒之下。钻石重新被安放于神像的前额上,由教徒严加守护。就这样过了将近200年后,一个贪婪的法国传教士盗去了钻石,然后逃回法国。
法国传教士得到钻石后,先是欣喜若狂,接着就变得疑神疑鬼,担心有人暗算他。在一个深夜,他在家里被人杀死,钻石也被抢走。后来,钻石被一个珠宝商收买。法王路易十四得知后,出高价从珠宝商手中买下这颗稀世之宝。至于珠宝商是从谁手里买下钻石的,无人知晓。路易十四对这颗钻石极其珍爱,特地从意大利请来一位技艺超群的首饰匠,把它切削琢磨成67.5克拉,取名“王冠上的蓝钻石”。钻石经琢磨后,呈心形,光泽倍增,精美绝伦,雍容华贵。路易十四把它镶嵌在王杖上,只有在重大场合时才拿出来炫耀一番。路易十四死后,这颗钻石先传于路易十五,后又传到路易十六手中。路易十六是个昏庸无道的国王,王后玛丽·安东尼特荒淫无耻,挥霍无度。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不久国王和王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但在清点王室珍宝时,发现“王冠上的蓝钻石”不翼而飞。原来,一名宫廷侍卫趁混乱之际偷走了这颗钻石。他虽获得此宝,但终日忧心忡忡,因为国民政府到处张贴告示,谁私藏王室珍宝以死罪论处。这个宫廷侍卫不久就神经错乱,自杀身亡。
此后,“王冠上的蓝钻石”一度销声匿迹。到1830年,它在英国伦敦重新露面。此时这颗钻石又被切削琢磨过,重量为44.5克拉。在一次公开拍卖时,英国银行家亨利·哈卜以九万英镑的高价把它买下,作为传家之宝。哈卜在英文中即“希望”,从此这颗蓝钻石便以“希望钻石”闻名于世。哈卜在去世前立下遗嘱,让家人把这颗钻石代代相传,任何时候都不能卖掉。传到他孙子弗朗西斯时,银行到闭,弗朗西斯也因破产而死。于是“希望钻石”又被拍卖。几经浮沉,“希望钻石”落到了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为此付出了40万美元。哈米德二世得到“希望钻石”才九个月,就在1904年4月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赶下了台。
不久,“希望钻石”又在美国出现。它的主人是美国百万富翁南特·麦克利。麦克利得到这颗钻石后,先是他的儿子在车祸中丧生,继而他自己因企业破产而发疯,最后死于疯人院。1947年麦克利夫人去世后,珠宝商哈里·温斯顿买下她遗产中的“希望钻石”。这次交易是私下里进行的,据说温斯顿出了150万美元的高价才成交。
温斯顿得到“希望钻石”后,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把它捐献给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斯索尼博物馆。在博物馆举行的捐赐仪式上,温斯顿感慨地说道:“‘希望钻石给人类带来的并不是希望,而是无穷无尽的罪恶。我今天把它捐给博物馆,更希望由此而把人类的罪恶也都在博物馆里陈列起来,成为历史。”
如今,“希望钻石”在史密斯索尼博物馆展览大厅里平静地度过了将近四十个春秋。它被安放在一个白色壁橱里的黑天鹅绒衬垫上,发出熠熠蓝光,更加迷人。它似乎在向观众娓娓诉说着它的不平凡的经历,诉说着它背后隐藏着的种种罪恶和血迹斑斑的人间悲剧。
(盛浓摘自《课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