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马路求爱者

1988-11-01卢肖麟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9期
关键词:马路

卢肖麟

“马路求爱者”这个名词,人们并不陌生,我更熟悉。自十五岁那年在肇嘉滨路上第一次,十年以来,我经历了无数次的马路求爱者的追求。

常常是这样开始的:我正在路上走时,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男子,我快他也快,我慢他也慢,然后他会对我说:“朋友,去哪里?陪你走走怎么样样?”或者:“我发现你有什么心事,能不能对我说说?”最多也最直接的则是:“我想同你交个朋友,你愿意吗?”一般情况下,当我以沉默或者用“我不认识你,你走开!”来答复时,他们大都会知趣地离去。

在马路上,因我拒绝而以恶语相加或者武力逼迫或者金钱诱惑的极少。在我的记忆里仅出现过二三次。一次是我中班下班,半夜里在延安西路上遇到一位戴眼镜的骑车者,马路上空寂无人,他在我身边转了一圈又一圈,嘴里咕哝着我根本听不清的话。那天恰好发薪,我捂着小包,低头只管走,快到家时,他突然冲上来,当胸一把抓住我,牙缝里迸出冷森森的一句话:“你再不肯,我掐死你。”我吓得连连后退,大呼:“你干什么!?你干什么?!”正在此刻,平地里出现了几位工纠队员,他转身欲逃,但为时已晚,被捉住押往派出所去了,害得我又浪费了一个小时,因为我要去派出所作证。还有一次是在西藏路上遇到一位穿中装的男子,他见我拒绝得干脆,便拿出一张五十元面额的兑换券说:“你只要点个头跟我走,我还有三张都归你了,我不会亏待你的。”把我恶心得直想吐,便一反常态,厉声怒骂:“瞎了你的眼,你看错人了,滚开!”

就我而言,对马路求爱者,我起初是持着极度的反感和厌恶的,把他们看作流氓、强奸犯的同类。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增多,久而久之,那反感和厌恶便逐渐减弱,并且发出一种了解、探索这种社会现象的好奇心理。目前,,我了解的马路求爱者的情况有:

从职业看:有演员、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店营业员、个体户乃至机关干部、公安干警、较多的是普通工人,也有一些待业青年和在校的大、中学生。

从年龄看:大多数是二十到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也许他们正处于青春旺盛的求偶期,感情过剩而寻求宣泄。也易于冲动,并且具备较多的勇气。

以文化程度看,很多人受过中等教育,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定的文化和口才,对人生、社会等问题能提出一定的看法,很欣赏西方的社会公开化。他们认为:马路求爱仅仅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即便被拒绝,只是一时难堪,并不会影响自己原有的社会形象。

从相貌看:长相平平的居多,而健美、英俊、潇洒的则较少,然而皆衣冠楚楚;也许具备较好的外貌条件的青年较易得到异性的青昧,而对外貌较差的青年求偶相对困难,因而把目光投向了大街。

从地点看:马路求爱往往发生在繁华热闹的地段,象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因为这些地方人多而杂,彼此不太注意,一旦对方惊叫或喊骂,也便能很快隐身于人群之中,逃之夭夭。

从时间上看:大都发生在晚饭以后,以八点前后为高峰,因为这段时间,如果去赴约会太晚,而结束约会也太早,于是马路求爱者们便判断在这个时间里单独行走的女青年很少有重要的事,或者很可能没有男朋友。

从原因看:目前社会上可供社会的公共场所不多,少数几个舞厅还常常组织供应,青年的社会圈往往局限于同学、同事之间,恋爱婚姻的对象仍然以介绍为主,缺乏自由选择的广阔余地;于是马路求爱者便应运而生。

从目的看:许多青年希望通过马路求爱能找到一见钟情的知音,然而事实上成功率并不高,也有的仅仅为了寻找一个倾诉苦闷心情的对象并希望得到异性的慰籍,那怕这种交往只维持很短的时期,甚至即聚即散也认为值得。毫无疑问,他们问津的对象多是独行而漂亮或时髦的异性。

当然也必须指出,在马路求爱者中,因为精神空虚无聊而到马路上来寻刺激,甚至寻求淫乐的,也确有人在。但从我的体验来看,这种人毕竟只是少数。

作为一个马路求爱者,在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青年说第一句开场白的一瞬间,他的心理过程又如何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向那些当事者们请教。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怕:一怕给公安纠察人员发现。弄得不好,拘留几天,搞得单位、家庭满城风雨,影响前途。二怕给熟人看见。毕竟现有的社会观念还是把这种行为视为“不正当”或“邪恶”。三怕对方拒绝。显然在两个人之间,这是一种以人格和自尊心作筹码的赌博,遭到对方拒绝,无论如何总是令人沮丧的。所以有些初出茅庐的马路求爱者往往跟了很久才敢说出一句话来。有一回我遇到一位西装革履者,因我替外地朋友买东西,走了许多地方和商店,而他也跟着我从老西门到淮海路,再到南京路,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我乘车他也乘车,我买东西他站在边上看,以至营业员误会我同他是一起的。直到我提着大包东西走进居住的弄堂里,历经三个多小时,他始终不发一言,倒把我弄得惴惴不安,摸不清头脑。

作为一个马路被求爱者.(不知何以名之,姑且加上一个“被”字),我已经有了许多经历和经验,还有许多复杂离奇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例如,在咖啡馆里,有位男士以为我忧郁而劝我放宽胸怀,并坚决要送我回家,而其实我在等一个朋友。又如,登长城途中认识的一个毕业于科大的上海青年,回上海后就给我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并且人约黄昏后,现在仍是我的好朋友。

十年来,对马路求爱者,我从一开始逃之夭夭到如今镇定自若,这中间有一个漫长但也自然的过程。一方面由于自身并没有受到过分的威胁,另一方面也由于观念逐渐更新,再一方面也许是女孩子的虚荣心与好奇心作怪,这未必不是一种对自己魅力的肯定和探索人生的机会,还有一方面,在众多的马路求爱者中也有过几个值得一误的对手,甚至有个别相貌、智力、才华、学识均属上乘的青年。因此,一概论定马路求爱者乃心术不正之徒,是有些过分的。

虽然我常常对那些马路求爱者说,希望你注意这个事实:因为你知道,能够被你认识的女孩子又何以不能被别人认识?反之,她也认为,你能够认识她又何以不能认识别人?每个之间没有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哪里还会有牢固的友谊和爱情呢?然而,这些警告在现实交往中竟收效甚微。

就目前而言,把马路求爱者作为一种社交的补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理智如何考虑,内心总会有潜在的抗拒情绪,毕竟它与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民族习俗相违拂。但是,马路求爱者的形式正在成为一种强大的潜流,就它的前途而言,我认为至少要比征婚征友广告更直接更有效。我们能够接受征婚征友广告,为什么就不能接受马路求爱者呢?我们的社会工作者是否应该考虑从加强青年恋爱观、道德观教育着手,进行恰当的引导呢?

(冈宁摘自《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马路
过马路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红绿灯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马路“奇车”
过马路
过马路
邪不压正(共4则)
安全过马路
马路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