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委员发言摘登
1988-08-23
李源潮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图参见原版面)
这次征文活动在青年中有这么大反响,来稿有37000多件,这个现象很令人鼓舞。青年人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学创作中的这种积极性,反映了青年人积极向上的愿望,是很令人高兴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情趣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可以说是80年代青年参与文化建设,进行创造的一种努力。
这次征文活动不仅出了作品,而且也出了人。出人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前途的事业,都要不断地培养新人。在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恐怕是个门槛,几万文学青年正踏在这个门槛上。拉他一把,对今后文学创作,对青年文学队伍的发展,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鼓舞作用。
冯牧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我读了这些作品后,感觉是出乎预料,超出了我所预想的水平。如果大多数初学写作的人都能达到这些作品的水平,那么我们国家文学创作事业就很有希望了。对这些作品的第一个印象是思想和艺术质量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第二个印象是这些作品之间差距不很大。就我所接触的一些发表在大刊物上的小说来说,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也不多,特别是短篇。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越写越长,1万字以下的短篇凤毛麟角,更不用说1万字以下写得精彩、生动、深刻的作品了。所以这次评奖字数限制在7000字以下,是个很好的做法,对倡导短篇小说应该符合短篇小说本来的要求这一点上,会产生很好的作用。
从已发表的作品中选出好作品,不是很难;而从真正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中选拔出有希望、有才华、有潜力的作品,给予鼓励,把他们引上正确的文学道路上来,却不容易。过去我们搞过很多评奖,但处女作评奖,过去没有做过,现在《中国青年》做了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一次创举。
唐建成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这次评奖叫“新星系”,就是说《中国青年》有这样一个愿望:在广大、浩瀚的天空中搜索新星。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作品很不错。作者写自己的惆怅、反思、自省、惶惑,但根底上,他们都是在追求人生的真善美,思考人生的路应怎样走。他们确实很有文学才气,有艺术气质和感受。他们对生活有观察力和感受力,否则他们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但他们也有弱点,就是生活的范围还比较窄,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概括上还差一些,因而作品反映生活的视野还比较狭小,具有震撼力量的作品不是很多。但这些作者是我们的希望,应该帮助他们,使他们更上一层楼。
谢永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文艺报》主编,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从这次评奖的一些作品来看,几个特点很值得注意。一是青年们从自己生活感受出发,写自己精神的成长、提高、丰富,写得最多,也最动人,这与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是一致的。二是青年人对生活发展的关注之情很浓,如《部长那天没来》。从这一点上讲,青年们的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对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现象给予抨击、揭露、批判,他们没有退缩到狭小的天地中去。三是这些青年作者从生活感受出发,提炼出来的语言总体上讲是生动的,状物写人,如见其貌。
闫纲
《中国文化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我兴致勃勃地读了这些小说。我感觉到,这些作品反映了一种情绪,可以看到处于变革时期、改革时代青年人一颗颗不安的灵魂。这些作品的感受力比较强,表现力也比较强。这些年轻人出手不凡,一开始就知道去写灵魂,写精神状态,起点很高,在前几个时期是少见的,处女作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特别喜欢《突变》,它反映一代青年不仅仅是反思社会,反思历史,也开始反思自己,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这次征文的作品都是青年人的处女作,这次征文评奖也是处女奖,是前所未有的,《中国青年》为文学事业做了件好事,功不可没。
缪俊杰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我感到,这些作品从总体上不低于这一段时期我国短篇小说的水平。坦率地说,近年来短篇小说创作有所减弱,主要是一大批有经验的作家转向写中、长篇了。而这次评奖却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人,并且不少是有才华的。文学新人的涌现,是我们这次评奖的成果。不足处是一些作品反映了当前文学青年的一个弱点,即摹仿的痕迹多一些,这也可以说文学青年正处于“成熟与幼稚的交汇点上”吧。
蒋荫安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改革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东西、新事物,使人眼花缭乱,也使人沉下心来去探究,去深思。这次征文作品出自青年之手,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这可以促进青年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可以促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年。纵观前一时期的文坛,短篇小说与中长篇小说相比,似有停滞的趋势。而“新星系”的小说带着一股勃勃朝气出现了,犹如一股冲击波给文坛带来了震动。现在,“新星系”的年轻作者们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更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终将会获得成功。
陈建功
中国作协理事,著名作家(图参见原版面)
上次全国青创会后,听到一些反映,即新作者队伍素质上有缺陷。看了这些作品,我感到新作者队伍已由自我中心转向了超我的状态,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否定层次。不难想象,在大量的来稿中,肯定也有许多渲泄自我情绪的作品,而《中国青年》挑选出更高水准的作品并给予表彰,是很有眼力的,也是对青年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肯定。我认为,这次评奖不仅是对文学的促进,也是对整个青年工作的促进。
刘心武
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著名作家(图参见原版面)
这些作品确实出手不凡。都是处女作,文学性相当强,这说明我们文学事业确实在进步而且进步很快。今年的文学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中国青年》的这次征文活动,把我们文学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住了,而且显示出了成绩,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库,可以从里面看到近几年文学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它实际上是近几年文坛状况的折光。我觉得对这些作品应作高层次的分析,不应只停留在这个好那个不好的水平上。现在许多人都期待深刻的民族反省的作品出现,而且是通过解剖自己,当然这个自己是一个艺术形象。但现在中国大多数作品还是自美性的,不管主人公有什么样的经历,最后还是安琪儿的形象,是立足于为自己和自己的群体辩护的。我们应该提倡深刻的自我剖析的作品。
冯立三
《光明日报》文学与艺术专刊组组长,著名评论家。(图参见原版面)
从这些新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重要的主题走向:当代青年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位置、生活有一种宝贵的自我批评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少有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他们都在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深化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写得很朴素,读者感受不到任何矫情,作者们是用自己掌握的技巧,将自己在生活中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生活实感很强,感情也真挚。
楼志豪
中国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图参见原版面)
这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37000多件,始所未料,也为近年报刊征文之少见,说明深得文学青年的欢迎。从来稿中,我们看到了文学新人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和对艺术的追求,虽然作品的稚气时有可见,但在总体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注重发现和扶植未成名者,就是注重未来的事业。本刊将继续尽微薄之力,采取各种形式为文学新人提供园地。如能从中生长出未来的文学名人,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我们也希望社会能为未成名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征文活动受到了在座的文学界领导和专家的热情支持,体现了你们对文学新人的关心。我想,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的所有青年都会感谢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