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环的破碎与理想的重建

1988-08-23曹尚伟赵宜胜

中国青年 1988年2期
关键词:争气花环信念

曹尚伟 赵宜胜

相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早期毕业的人来说,郎郎这一代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一鼓作气地跨过一个个门槛,直到进入寄托了少年全部梦想的大学。然而,有谁注意到他们为争高分而日臻匮缺的人生精神呢?有谁注意过他们对什么事都不以为然的人生趋向呢?又有谁苛求他们对社会生活应具有的起码的感悟力呢?从家庭到学校,人们一齐用赞美和荣耀编织成花环簇拥着他们上路,喜不自禁的家长甚至千里迢迢把争气的儿女一直送到大学校园!

是喜,还是忧?他们真能那么争气吗?曾几何时,社会生活在“悄悄的变革”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新的社会需要新的价值判断、新的生活图景……“执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的价值趋向越来越多元化了。终于,大学生“不吃香了”大学生正在“掉价”的消息越过高筑的围墙传进宁静的校园。于是,无数个花环破碎了,无数个为国出力和个人幸福完美结合的蓝图一时间变成泡影。

没有了明天的吸引,今天的动力又从何而来?眼前是“教室——食堂——宿舍”这三点一线的单调组合,是枯燥的课本、呆板的课堂、冷漠的面孔和无味的饭菜……同样一个物质世界,在人的主观上竟会产生奇异的变化,总之,现在看来,“大学生没劲透了!”混吧,在普遍默认共产主义“太渺茫”,一致埋头“讲求实际”的时候,只好在爱的甜蜜里寻求寄托,从“教室铭”中发现混的快乐,在“高消费”中实现和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如果我们在这样一幅背景下来反思风靡一时的“经商热”“社团热”,再来审视加在他们头上的“参与意识”“进取意识”的溢美之词,我们不难找到“学潮”为什么“帮了倒忙”的答案。

大学生与社会生活距离太远,他们头脑里除了“我觉得”“我认为”,除了“自我实现”“自我设计”,除了这些虚幻花环的掩饰,还有什么呢?旧的彻底地逝去了,而新的却又未到来。“未来究竟是什么,大家心里一片空白!”许多人在小学、中学时所接受的全部教育,仅仅是为了考入大学。他们基本上就生长在“空白”的空间里,造成他们缺乏起码的人生信念。而这一直被为了升学的紧张学习掩饰着。一旦进入大学,严峻紧张的气氛解除,掩饰也就揭开,暴露在人们面前的是这么一种病态:空乏无力,一种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造成的主心骨缺乏症。

孩子有病,往往被天真活泼掩盖着,这常使那些粗心的妈妈很难觉察,等到病已严重时发现,又急得手足失措了。郎郎这一群大学生的诉说难道还不足以震聋发聩吗?是全社会来反思的时候了!如果说我们在1976年以后,一直忙于拨乱反正,后来又一直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起步,而未能重建起我们民族在新形势下应有的共同信念和理想的话,那么在今天,多方面的进展奠定了理想赖以重建的基础以后,我们就面临着“理想重建”的紧要任务了!

猜你喜欢

争气花环信念
为了信念
美丽的花环
发光的信念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海雀脱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母亲节花环
信念
戴花环的月亮
瑜伽进行时:幻想与现实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