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一瞥
1988-07-15叶福生
叶福生
西方发展社会学在七十年代初作为发展研究的一个分支出现了。其研究情况如何?读一读安德鲁·韦伯斯特的《发展社会学》,你便可以掌握一个大致的轮廓。
韦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以及整个发展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特别对“现代化理论”和“关于不发达的理论”(下面简称“两论”)作了比较详细的评介。
现代化理论是在E·迪尔凯姆和M·韦伯的思想基础上,以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派为先驱出现的。它强调在两种类型的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及其经济系统中,起作用的规范和价值观是不同的。“现代化理论宣称,追求业绩的精神、家庭关系的淡化等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34页)。它从价值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变革的反应的角度,说明了西方现代化社会和第三世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的原因。同时指出,现代化理论“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发展理论,它缺乏两点基本内容,一是充分的历史阐释,二是足够的结构分析”(第38页)。
基于认识到“马克思的著作对分析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第三世界的不发达等问题有着巨大的价值”(第40页),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权力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的角度以“商业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代表着历史上资本主义从先进的工业中心向第三世界国家渗透的三个阶段”(第52页),作为历史证据阐述了他们的不发达理论。当然,两论都错误地把“发展”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同时,不发达理论宣称革命是根除贫困的唯一道路,但对革命性变革的前景的分析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且很少谈到东方社会主义集团社会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韦著认为这是不应该的。
继两论的评析之后,作为对大多数发展理论都用以描述第三世界“畸形”现实的所谓“人口过剩”、“城市化过头”、“教育发展失调”问题作了探讨。韦伯斯特认为“在以欧洲为‘发展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人口增长、城市化和教育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因为这些国家受殖民主义的影响,迄今仍处于不发达状态,第三世界在人口增长、城市化和教育发展三个方面都经历了与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历史过程”(第87页),故不可一般评价和到处搬用这种模式,从而也批评了现代化理论的一些观点。他说“只有彻底变革这些国家本身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真正改变它们的整个不发达状态”(第87页)。
政治从来就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韦伯斯特介绍了两个较重要的理论派别:多元论和结构论[“它们对政治变迁过程的看法分别遵循着现代化理论和不发达理论这两大学派的总的观点”(第89页)],它们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般的分析,作出了各异的解释。作者认为结构论的分析似乎比多元论更有价值。
最后,韦书探讨了第三世界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政策,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作者同意基钦的结论:“如果一个社会要摆脱贫困,那就必须实现从农业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要实行工业化,不管是社会主义模式还是资本主义模式的工业化,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即人本身要作出牺牲”(第153页)。
韦伯斯特的《发展社会学》意在介绍西方社会学者的观点,但遗憾的是,作为发展社会学中的另一派别“世界体系论”,韦书却未作评介,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全面性。
(《发展社会学》,〔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华夏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第一版,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