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心理补偿
1987-11-01大波
大 波
由于受到挫折或打击,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力,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或环境之中,我们谓之“身处逆境”。人生之路不平坦。病弱伤残、生理缺陷、家境贫寒、情场失意等等,是为生活的逆境;升学考试失败、科学课题久攻不下、工作成果不被重视、甚至想工作而缺乏种种必要的条件并遭到刁难阻碍,是为事业的逆境;等等。逆境对人们精神压力较大,因此有害身心健康。
但是,“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干的水手;安逸的环境显不出时代的伟人”。逆境虽然为我们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它又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熔炉。古往今来,有多少不朽的业绩都成就于处于逆境之中的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歌德失恋而得《少年维特之烦恼》;贝多芬耳聋而谱出不朽乐章。……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不是顺境而是在逆境做出。这固然归功于这些成才者的品格、智慧和意志,但善于发挥“补偿”的心理功能,用以与逆境中压力进行抗衡并取胜,不能不说是他们成功的决窍。
补偿功能,原是指一种生理现象。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双目失明的人,其嗅觉、听觉、触觉往往都格外灵敏,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的缺陷;手的伤残,常使脚变得非常灵活,可以代替手做一些事。
心理也有这种补偿功能。如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异常痛苦,此时,真诚的友谊和热情的关心帮助会给他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痛苦,补偿了他失去亲人的不幸,这是取代的方法。还有一种转移升华的方法,如在生活中遭遇不幸,就把精力转移事业之中,用事业的成功激励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首先要善于正确认识生活目标。我们为自己确立了总的生活目标,然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具有可变通性。逆境之所以是一位严肃的教师,乃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反思机会。为何会陷入逆境?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若是自身条件不具备,可以通过及时修正目标而脱离逆境。如著名科学家法拉弟,由于不会发出“R”音的缺陷而时常受老师的挖苦,在老师要用藤条鞭打他的情况下,他只好退学,从而失去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但他并没有灰心,既然学文不成,困难很大,他就转而钻研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做出了成绩,受到信任称赞,从而在逆境中成才,脱离了逆境。若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以图发展。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还应当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在打击面前,要能够宽慰自己。如犯了错误,受到别人蔑视,要对自己说: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认识了能改正就好了;实验失败遭到嘲讽,要对自己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改革遭到挫折,则要对自己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把逆境看成人生不能避免的一段道路,有了心理准备,自然减轻负担,压力也会减小。当经过反思,认为自己路没有走错,就要相信自己,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外界议论、环境压力不去争一日之长短,咬咬牙振作起来,从失败中杀出一条路“突围”,作出成绩。通过自我宽慰和自我激励,取得心理平衡,情绪也自然能够乐观。与柳宗元同被贬官的刘禹锡,便是一例。他在贬滴生活中始终蔑视政敌,虽备受打击,却用讽刺诗发泄不满,激励自己,保持了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贬官九年后他被召还京都,因作“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题诗引起“执政不悦”,再度贬往边地。然十四年后被召回时,他仍以嘲讽的口气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以此自我庆贺。而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而受酷刑至残。但他发愤著书,终成《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还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来完成。如由于生理缺陷而不能进大学深造,可以通过参加其它形式的学习,如通过广播电视自学、拜师学习等来补偿;自己不能实现的夙愿,则可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而得到安慰和补偿。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父亲在艺术上失意之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终于使自己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变为现实。
当然,运用心理补偿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自我原谅,宽慰是为了鼓起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自我原谅则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失误的放纵和辩解。自我激励则应恰如其分,要在进行冷静的自我认识和对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意现实条件的实际可能性,而不是盲目赌气式的对着干。选择和变通目标不是对整个生活的否定,同时也不要把原来的失败与以后的选择截然对立。如由于失恋而潜心工作,工作出了成绩,但不等于恋爱就是一件错事,从此不谈。另外,希望别人补偿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达不到的理想,也要注意有合适的“度”。如果求成心切而方法不当,期望过高而脱离实际,最终会南辕北辙,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摘自《东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