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手势语
1987-11-01袁永乐
袁永乐
早在两千年前,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和雄辩家)就教导雄辩家们:“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划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
手势动作完全可以代替一句话、一个字,或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不仅如此,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手势,或在航空和交通调度、消防队员和潜水员中使用的职业手势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近年来,学者们非常重视人类无声交际问题的研究。前不久,哥伦比亚出版了一套两卷本词典,里面收有两千多条拉美民族常用的手势语。学会“阅读”手势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民族的性格、文化传统、神话和民俗。在外语学习,以及舞蹈、戏剧教学中,掌握手势语的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手势语的起源
打手势是人们固有的一种本能。即使动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类似的这种本能。有人在观察黑琴鸡求爱时,发现它们身上的羽毛会变得斑驳陆离,鲜艳夺目。哺乳动物、鸟类,甚至连爬行动物和鱼类,也有这种本能。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与动物和睦相处,纯粹是由于手势在起协调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手势语不断充实新的社会内容,开始变得复杂起来。而且每个民族还在不断完善本民族的手势语。
举个例子。婴儿不想吮吸母亲奶汁时,他就会用摇头表示不要。达尔文认为,这一动作是婴儿天生的。可以设想,这种表示否定的动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每个民族都一样。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不同民族的不同表达方式。
一些外国旅游者在保加利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当地人表示不要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用摇头表示“是”,用点头表示“否”。印第安人用手在面前一挥表示“否”,而阿拉伯人和另外一些民族则是一仰头,用舌头弹一下来作否定表示。同样表示不同意,土耳其人是眯上眼睛,翘起下巴,轻轻地弹一下舌头;马来人则是低垂双目。
表示欢迎的手势更是不胜枚举。中国人见面时,双方握手以示问好;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见面时,边拥抱,边抚摸对方的后背;爱斯基摩人用拳头捶打熟人的头和肩;瑞典的拉普兰人互擦鼻子;萨摩亚人彼此嗅闻对方;埃及人的问好动作象敬礼——把手举放在额边;一些非洲民族见面时,相互拥抱,把面颊贴在一起。
能否彼此默不作声地进行谈话呢?看来也是可以的,在澳大利亚土著部落中,遗孀在埋葬丈夫时,青少年在成年命名期间,妇女在送丈夫出征、狩猎之际,一概不许说话。交换意见,只能靠打手势。一些旅游者说,他们在澳大利亚部落里常常看到妇女们一声不响地能交谈好长一段时间,而且“谈”得津津有味。
住在西西里岛上居民的手语花样繁多,纷繁复杂。追根究源,事出有因:叙拉古城邦暴君季奥尼西曾下令禁止在公开场合谈话和辩论,否则处以酷刑。当地居民为免遭杀身之祸,编造出一种“哑语”,用不停比划的手势来表达思想。
民族特性和手势语
英国心理学家麦克·阿尔奇在环球旅行时作过一次有趣的调查。在一小时的谈话中,芬兰人做手势一次,意大利人八十次,法国人一百二十次,墨西哥人一百八十次。俄国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方面较为矜持。某人说话时指手划脚,会被看作缺乏教养。
按俄国人的习惯,不能用手指东西,尤其是指人。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人们在说话的,时常加上手、头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以加强说话的语气。他们尤其喜欢用手指点自己身边的物体。
许多学者始终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民族在表示同一概念时,手势动作会不一样。例如,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日本人做这动作,表示被人家“炒了鱿鱼”。在中国的西藏,一个行人朝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伸出舌头,表示“我没有坏心眼”。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做这一动作,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的冲突。
要提醒别人“当心!”“请注意!”时,意大利、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人用左手食指放在下眼睑上往外一抽;而在澳大利亚,做同样这个动作,则表示蔑视。
日本人和欧洲人同样鼓掌,其意思也各不相同。日本人鼓掌时用手指击拍,表示欢迎。在英国看戏或听音乐会,如果也是这样鼓掌,则意味着演出不受欢迎,演员最好还是早早退场。
同样将手朝下一挥,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委内瑞拉都表示赞扬,意思是“嘿!好样的!”而在秘鲁,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啊呀,我弄错了!”在智利,这个动作的意思是“瞧,出什么事啦!?”
手势语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发掘出来的历史文物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在墨西哥找到的陶器和壁画上,可以看到一世纪时玛雅人用手势表达意思的形象。玛雅人伸出右手食指表示“你”,用左手指着耳朵表示“注意”,两个手势联系起来的意思是,“你听着!”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代墨西哥人使用的复杂象形文字,大部分源于手势语。
在今天文明的时代,有人能够掌握三、四种语言,那么,手势语是否还同过去一样,依然有着自己的特有功能呢?当然,这是毋容置疑的。数以千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一起,参加国际大联欢活动、体育比赛和学术会议时,往往通过手势语促成人与人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彼此产生好感和了解。要知道,意味深长的手势动作,其作用有时会远远超过娓娓动听的甜言蜜语。
(晓文摘)
(题图:李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