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散记
1987-11-01孙海伟
孙海伟
编者按:法兰西是个令人向往的美丽国度,也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作者在短短两年半的驻法期间,饶有兴致地做了多方面的观察和探索。《法兰西散记》以变换的视角和轻松的笔调把我们带入普通法国人的生活。
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
法国居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最令人欣赏的是城市中的公共体育设施,它们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要求。我曾居住过一年多的马利安小城只有三万人左右,而城里就有两个设备齐全、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场,场中间是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周围是红色的胶泥跑道,跑起来舒适而有弹性。城里还有四个大体育馆,馆内的活动项目有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柔道、拳击、游泳、跳水,等等。此外,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球场更是比比皆是。
市里居民利用这些体育设施很方便:谁喜欢哪个项目,拿着居住证到体育馆去登记一下,再交上一点钱就行了。我们的住处附近有一个公共网球场,每天晚上从五点开到十点半。每次打完后,在时间安排栏上预约下次打球的时间,时间安排栏设计得很别致:它规定每组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预约的人选择好时间后,将自己的登记牌插到相应的位置就行了。对手也如此选择或被选择。其他体育项目的管理方式也大体如此。
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在这个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文体服务行业的商业性竞争也同样十分厉害,电影院、歌舞剧院、马戏场、体育场等日夜翻弄着各种新花样,举行种类繁多的演出、比赛等,以招徕观众。
虽然近些年来电影受电视的冲击很大,但法国的电影院仍然生意兴隆。电视的冲击,不但迫使法国电影在艺术水平上不断迅速地提高,也刺激了外国电影的进口。平时在法国市场上流行的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主要是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等国的电影,其中美国电影最多。据专家们分析,法国人爱看美国影片并非因为美国电影比其他国家的电影内容有“刺激”,而主要是因为法国人崇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电影院里也偶尔放映少量的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放映的中国电影主要是从香港、大陆和台湾进口的武打片。一位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驻法国代表处的同志介绍说,法国人觉得中国大陆电影的节奏太慢,内容也难理解,例如,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阿Q正传》和深受各国电影专家好评的《寒夜》,也只是在专家学者中间受到赞赏,而一般的观众却看不下去。
法国的电视台比其他欧美国家相对较少,美国有十几个电视台,而法国至1984年底还只有三个电视台:法国电视一台、二台和三台。三个台都是由国家经办的。1984年11月底,出现了一个私人经办的第四台,名叫“新生台”。
电视一台、二台的规模很大,各有一千五百到二千多个转播台,播送的都是全国性节目,因此两台竞争激烈。三台的节目内容则不同,它每天除播放一定时间的全国性节目外,同时又负责播放各地区的新闻节目和海外电视台节目。相比之下,第四台最具特色,它的节目绝大多数是文体节目,接二连三地播放电影、电视剧、音乐会、演唱会和各种体育比赛,此外还有少量名人采访之类的节目。它每天播出四次简明新闻,每次只有五分钟。第四台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四从早晨八点播到次日凌晨五点,星期五到星期天和其他法定节假日里,每天二十四小时连续播放。
第四台的播放时间长,节目吸引人,大受欢迎,然而它却有个令人望而止步的特点:入费较高,每月达一百二十法郎。它的收费办法也很特别:想收看第四台的人必须先到四台服务点租一个编号器,将它安到电视上后才可收看。每月交钱时,服务点给用户一个新号码,输入编号器,即可收看。号码当月有效,到月底自然失效,隐去图像。收费大大阻碍了收视率的提高,电视台的经营者很难赚大钱。因此,他们便绞尽脑汁地施展各种方法招徕顾客,例如尽量多放新拍的电影故事片,设立有奖节目,增加色情、暴力和恐怖影片的播放量,并力争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例如,四台设立了一个其他台都没有的“魁首五十名”节目,它是专门介绍和播放在法国每周最畅销的五十张唱片。这个节目大受欢迎,甚至敢在法国电视一台和二台播放晚间新闻的黄金时间播放,可见其竞争力之强。
红灯下的幽灵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巴黎香榭里舍大街的夜晚是那样美丽、迷人。它的东端是雄伟的协和广场,西端是昂然矗立的凯旋门,大街两旁霓虹灯下的橱窗琳琅满目,街道上更是熙熙攘攘,车流如涌,一幅繁华壮丽的画面!然而,从凯旋门向西走到马尤门,再向左一拐,你就会看到一处令人惊诧的情景:街道两旁婆娑的树影下,远远近近地站着一些女人。她们个个油头粉面,眉唇艳抹,花裤短衣,透肤露体,手挎小包,叼着香烟;有的靠着汽车,有的骑着树干,用挑逗的眼光盯视着每个过往的行人,即便是从未到过法国的人也一眼就看得出,这些都是等着拉客的妓女。
倘若你在远远的地方站一会儿,就会看到她们拉客的情景,如果行人走过她们的身旁,她们就眉开眼笑,低声地说一声:“你好!”或“晚安!”行人不理她,她也就知趣地不再纠缠;行人若是搭话,她就会慢悠悠地走上前来,听从吩咐。在这种明晃晃的宽街通衢上,行人嫖客很少,特别是白天,嫖客大都是开车而来。所以车只要靠妓女的近处一停,她们就会走上前来,和开车的人打招呼,有的干脆就直接开门上车。未打招呼就直接上车的人,有的一上车就被拉走了,也有的则一进去又出来了。看来,这里也有个“讨价还价”的问题!
这几条大街是布劳聂森林的外围。这一带娼妓活动的中心,还在布劳聂森林的里边。
布劳聂森林是古代原是巴黎的贵族游乐场所,他们来此骑马散步,取乐幽会,是平民不能涉足的地方。后来,这个地方辟为公园,随即妓女们也就利用这块天然宝地做起她们的“生意”来。
白天,这里树影婆娑,绿草如茵,无数的游人到这里散步,有的夫妇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也有的全家老少在林中野餐游戏。整个公园充满一种轻松安闲、舒畅快乐的气氛。
太阳刚刚落山、游人渐渐散去的时候,妓女们便开始驱车而入。她们先把车停在路旁。在车里更衣换装,然后便在林间路边粉墨登场。她们或是单独一人,或是三三两两,或是一大群站在一起。有些妓女自己不露面,站在林子里,由一个男的在路旁代为拉客。掌灯时分,开车到这里来的人有的是嫖客,也有从这里路过的,还有坐出租汽车专门到这里观光的。雪亮的车灯前,妓女们搔首弄姿,奇形怪状,显得更加妖艳。
在巴黎,到布劳聂森林来的妓女属于下层妓女,她们的要价最低,据说是五十至一百法郎。巴黎更为出名的妓女集中区和提供各种各样“性服务”的地方是老字号的“红灯区”。
巴黎主要的红灯区有两个,一个是“红磨坊”,另一个是圣·戴尼区。其中,“红磨坊”最为出名,也最为典型。这个区因主要大街上有一个巴黎最著名的夜总会叫“红磨坊”而得名。白天,主要街道的两旁大多是关门闭店,不露真相。一到晚上便彩灯齐放,霓虹闪耀,各种广告牌争奇斗艳;有些店门口,竟是齐人高的男女调情的裸体照片!这里有性商店,美洲式酒吧间,性电影院,性录相放映院,性表演剧场,等等。只是没有挂牌的妓院,因为法国政府明令规定,不许开设妓院。然而,在这样的性泛滥的地方,有无牌子又有什么区别?看那红绿交映的彩灯下面,就是一排排拉客的妓女,而她们身后的门里,就是她们的“生意窝。”
妓女是最古老的职业。如果说巴黎有妓女不足为怪事,那么值得称怪的是,这里除了女娼之外竟还有男娼!这些人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其中有许多黑人。他们没有特殊的打扮,穿戴和普通人一样。然而,当你一看到他们在那些妓女成群的街道上,也靠着墙根或汽车站着拉客的样子,就已经令人作呕了……
巴黎,这么美丽的城市,竟也有这样不堪入目的地方,是令人遗憾还是令人憎恶?每当人们看到那些年轻美貌的法国姑娘竟沦为妓女,实在令人惋惜、哀叹。
可爱而沉重的天使
家家有私人汽车,无疑是公认的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以前,我经常想:法国人家家有汽车,用起来一定很方便、轻松、神气。
我到法国后学会了开车,也溶入了那如潮的汽车行列之中。然而,学车之前和开车之后,对于汽车的认识竟迥然不同:有了汽车,方便是方便,但并不见得轻松,也不见得神气。
说不轻松,倒不是说买汽车,在法国要买辆汽车是不困难的。一辆普通汽车是三万到五万法郎,一个挣六千法郎月薪的技术工人,两年的节余就足够买辆汽车。说有车之不易,还主要是买车之后的事情。
要开车,必须先考驾驶执照。考执照,要通过交通规则和驾驶两门考试。这可并非易事。法国的大城小镇,都有汽车学校,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私人开办的。学开车首先要从学习交通规则开始。法国的公路交通非常发达,高速公路很多,因而交通规则也非常复杂。现在汽车学校里学的交通规则竟是一本三百多页的教材!教材里对每个交通符号、每种公路情况,每条关于汽车和执照的法律规定以及汽车的基本原理都有详细的介绍。汽车学校通常是白天教驾驶,晚上开两个小时交通规则课,主要是放幻灯片。汽车学校的收费不等,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包干制,即交一笔钱,然后汽车学校负责到交通规则和汽车驾驶考试通过为止。这类学校大约收费三千法郎。有的学校是学生听一次课交二十法郎左右;学一小时驾驶一百法郎左右。年轻人学得快,平均需要二十五小时左右;而四十岁以上的人,就需要三十五至四十小时。
学交通规则和驾驶,可以同时并行,但考试时,必须先通过交通规则考试,才能参加驾驶考试。两项考试都由警察局执考,每项考试,要交一百零八法郎手续费。两项考试真是两道“鬼门关”。如果通不过,就要再回汽车学校继续学,下次再考。驾驶考试最让人挠头,一次考不上,就要等上至少一个月才能参加下次考试。特别可怕的是,警察局有规定,如果考了五次驾驶均未通过,那么交通规则也须重考。这对一个急于考取执照的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和打击。1984年,巴黎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事:一个十九岁的小伙子,考了五次驾驶没通过,又重新考交通规则,然后再继续考驾驶。可是他仍运气不佳,屡考不顺,考到第十次仍未通过。一气之下,他买了一支手枪,把考官、教师都打死了。最后,他也自毙身亡。
考取执照,有了汽车之后,还要给汽车保险。法国的法律规定,禁止驾驶未保险的车。给一辆汽车保险一年,至少也要八千到一万法郎。
这些数字可观的钱花过后,还要花汽油费。法国1985年的汽油价格竟达每公升七法郎。所以在巴黎,地铁里的客流量简直是汽油价格的沉浮表,油价每涨一次,地铁站的旅客就增多一回。
然而,花了这些钱并非就万事大吉了。汽车时时可能给人带来各种烦恼。撞车就不必说了,虽然有保险公司代赔,但是保险费会在下一年因此而增加,而且,修汽车得等上一两个月,也是让人心焦烦恼的事。此外,盗窃会给人造成每时每刻都无法解脱的紧张。有些小偷专门砸汽车、偷汽车里的东西和车上装的收放机。有时,连汽车也被盗贼开跑了。
当我了解到这一切后,以前那种认为开车“轻松、神气”的印象全无了。随处细心观察一下,坐在汽车里的人,几乎个个都神情紧张,盯着前方,准备对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测。在高速公路上,法定时速是一百三十公里,而实际上,很多汽车的时速达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里,有的甚至更高。不难想象,这种速度的汽车一旦发生意外,就决不仅仅是一辆汽车粉身碎骨的问题。有一次,一辆载着四十五名儿童和三名幼儿教师的客车在高速公路上失去控制,与一辆卡车相撞,随后的四十多辆轿车、卡车都因无法躲避和刹车而撞到了一起,许多车当场撞碎起火,人员死伤甚惨。最让人痛心的是,客车上的四十五名儿童和三位幼儿教师以及开车的司机都在烈火中烧死,清理现场时连一个完整的尸体都没有,有的已化为灰烬!
“万里因循成久客”。我在法国工作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当我再登高眺望那高速公路上犹如天使般飞驰的汽车时,总仿佛看到每辆汽车的后面都拖着一条长长的、沉重的阴影。
(启明摘自《世界博览》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