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01题

1987-08-24王燕生维德

中国青年 1987年4期
关键词:延庆年轻人

王燕生 维德

从出题到破题

游子与乡音

北京远郊的延庆县,大约有3万多人常年在外,主要是青年。一大部分在建筑工地,也有些散见于大机关的行政后勤部门。

重活、脏活,城里人不愿干,推给他们;危险的活、受罪的活,城里人也不愿意干,自然也推给他们。只要多给钱,他们还是乐意的。和城乡的个体户比,收入自然是望尘莫及,但比窝在家里,可又强多了。他们承认这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算不上够味的商品经济。

人,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又不大安分的时候,常常不想公开自己的身分,也不想公开自己的来路和去向。

延庆人讲的基本上算普通话,只有个别音能听出乡下味,有时尾音一转,倒颇有点天津味。当有人误以为他们是从天津那边来的时,他们并不急于纠正,有时甚至顺水推舟,故意甩出一点天津腔。乡音有时能给人添彩,让人得意;有时也能给人减色,让人沮丧。还不是因为穷和富,开化和闭塞。

产品与产地

延庆有一项电子产品是拿得出手的,但在精美的包装盒上只有厂名,没有厂址。

是怕人找后帐吗?质量和性能是第一流的,国内畅销,去年还打入第35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他们最重信誉,说明书上郑重写着,一年内保退,五年内保修。市内的保修地点也写得清清楚楚,决不坑人。

他们担心的还是“延庆”二字给人的印象。延庆人希望通过这产品提高家乡的知名度,但厂家执意不肯,税可以多交,工资、奖金可以多发,但“延庆”二字怎么也不肯印上。

有本事,却要隐姓埋名。名字有什么错?还不是因为穷。

一句话与两颗门牙

延庆人老实,但急了也不论!

城里有个包工队,人挺杂,有城里的,有郊区的,也有外地的。活干完了寻开心。城里一个架子工“嘴欠”,指着一个从延庆西拨子乡来的小伙子说:“你们延庆人都是属山药蛋的。”

正在他得意之时,一拳打将过来,“架子工”门牙被掀掉两个,“西拨子”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两道牙印。

穷,已经让人够恼火的了,还想让人忍气吞声!

100与101

延庆这3万人有出有回。凡出去过的人,回来总是一副批判的眼光。看这不顺眼,看那心里起急。要说心里没装着延庆,那是假;要说“延庆在我心中”到底怎么样,难说。

共青团延庆县委,心里也急。团委书记盛桂荣把团委的人发动起来,出了100道题,名为知识竞赛,实为心理测试。测试家乡情,测试爱乡心。

从地理历史考到风土人情,从土壤气候考到名优特产,从经济布局考到“七五”设想。连谁是第一任县委书记,什么时候召开的县第一次党代会,八路军什么时候进的延庆,以及延庆的知名人士都列进去了。

出完这100道题,他们觉得似乎题目出得还不到位。与其让青年人查找答案,不如让他们绘制蓝图。

在100题之外,他们又拟出了第101题:振兴延庆经济,你说该怎么办?

答卷收回4千多份。答100道题有一张纸就够了;可面对第101题,却……

关于“已知”的探讨

从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

永宁乡青年桂献国,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回永宁中学任地理教师。

学地理仅仅是为了知道七大洲四大洋、29个省市和一大堆地名吗?

延庆人的地理知识,首先要懂得延庆的山、川、沟、岭,懂得延庆的河、潭、泉、库,懂得延庆的左邻右舍,懂得延庆的26个乡镇、377个村庄以及住在那里的25万人。

要有“乡土教材”,这是教育部门的要求,可教材在哪儿?桂献国想试一试。到了假期,他就骑上自行车独自考察。

妫水河东起黄龙潭,西入官厅水库。顺着它的走向,往两端延伸,正好给延庆画了个对角线。踏着妫水河流域,桂献国从南到北考察了三条线,从东到西又考察了三条线。几条线走下来,他的笔记本变得厚实多了。哪里的荒山秃岭有待绿化,哪里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哪里是正筹建的四大基地,哪里是已被确认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地理是静态的,经济地理是活跃的;资源是先天的,开发是人为的。愿望也好,憧憬也好,必须站在这片土地上。

面对第101题,他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林业资源、水利资源、地材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写下了近万言的振兴延庆经济思考。

有的需要推一把有的需要扶一把

谢语,就是那个一拳打掉别人两个门牙的小伙子。你以为他就是那么简单和粗鲁吗?不然。

他高中毕业。进城当过壮工,回乡又干过好几行。蓝眼睛的、黑眼睛的,留长发的、推光头的,穿牛仔裤的、裹黑棉袄的,他都琢磨过。他有几本厚厚的日记,也不想对谁保密。

面对第101题,他想提醒的是此刻延庆人的观念。

有的人太容易知足。过惯了“谷子玉米当主粮,鸡窝猪圈当银行”的日子,手头刚宽裕(而不是富裕)一些,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加上父辈们“三人成虎”的唠叨,眼下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奔头。对这种人,谢语主张要适当地“推一把”,推他们上路。

还有一种人是太急。一会儿搞工副业,一会儿搞养殖业,就象初学走路的孩子,一交摔倒,爬不起来。对这种人,谢语主张马上“扶一把”,扶他们上路。

谢语曾和他周围的青年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延庆人的心理是自卑感大于危机感,还是危机感大于自卑感?最后趋于这样的结论:如果说自卑算是一种觉醒的话,那么意识到危机,才是真正的觉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连自卑都达不到。

振兴也好,起飞也好,要看清起跑线,错落不齐的起跑线。前100个题,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审定第101题,就要请决策者参与了。

思考要从“已知”开始

当年轻人的主意和见解汇集成册,送给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时,他们掂出了分量。

这分量不在于年轻人的见解眼下有多么高明,可贵的是,他们的思考是从“已知”开始。做习题最基本的模式是“已知十定理=解”。“已知”条件如果不清楚,“定理”背得再熟也无济于事。不了解全县的山山水水,就容易空谈;不了解全县老老少少的心态,就容易清谈。

参一县之事,要以县情为本;谋一县之策,要以县情为源。“已知”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对话的基础。

思路对流

青年人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县委决定,把青年人请来谈一谈。听直接陈述,这是对参与者的尊重;面对面交谈,有利于沟通和理解;探讨方针大计,还是要集思广益。

有关“坐北朝南”

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学业分配到县计委的孙占林,提出了建设延庆的宏观战略:“坐北朝南、西联东移、富民升位”。理由是,延庆东、北两面群山阻隔,有如一条死路;相反,西临坝上,南指北京,这是一条出路。既然不能全方位渗透,就该重点考虑180度的扩展区,再加上东部、西部发展极不平衡,于是提出了“坐北朝南,西联东移”。

县里的几位书记、县长,欣赏他的提法。发展方向问题的确是延庆人经常议论的。能把荤绕在人们头脑中的想法提炼成一种策略,这是智慧的表现。“坐北朝南”可以,但北面不一定就是“死路”。面对比我发达的地区,可以找市场;面对比我落后的地区,也可以找市场。延庆作为中间地带,哪头都不能丢。

对话——探讨——深化。领导者从中看到了年轻人的聪颖和智慧,年轻人也从中注意到领导者的视野和角度,郭振清曾在人民大学学政经,现在是县委党校的青年教师。他提出“大农业”和“小农业”的问题。

有关“以元计算”

大农业是指农林牧工副渔,小农业单指种植。从这个意义上说,延庆过去只能叫“产粮县”,而不能叫“农业县”。振兴延庆必须在大农业上做文章。

这个观点引起更多青年的共鸣。既然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就不该象过去那样,总在粮食产量上打算盘。不该以“斤”计算,而要以“元”计算。种小麦合算,还是种土豆合算?平播合算,还是套种合算?一个比一个算得精细。有的干脆提出,瓜菜敞开种,缺粮可以买。这才叫商品经济。

县长姜永州同志理解青年的意思,他也赞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他也提醒青年:一个国家,不能靠进口粮食过活;一个地区、一个县,也不能靠买粮度日。

姜县长是60年代毕业于农学院的大学生。他主张,不忘大局,不忘远虑。两代大学生的交流是坦率的。年轻人听得进去。

有关“时间差”

怎样扬长避短,这是个共同的话题。延庆比北京气温低。年轻人提出了要利用这个“时间差”。当北京的市场上出现淡季的时候,让延庆的水果蔬菜源源而入。

这话正说到县委书记杜德印同志心里。他不仅考虑了这个“时间差”,而且要设计更为别致的“冷凉战略”。延庆固然“冷”,但在赤日炎炎的时候,“冷”就化为了“凉”。凉爽宜人的龙庆峡,去年不就吸引了几十万游客吗?就是在冬天,北京人也想见见真正的隆冬。延庆首届冰灯展,今年不是也吸引了十几万好奇者吗?

想问题的角度一变,印象就大不一样了。杜书记说:过去,延庆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有“远冷风沙穷”;今年,就有人送来了对联,上联是“盛夏避暑圣地”,下联是“隆冬冰雪乐园”,横批是“京都一绝”!

“时间差”—“冷凉战略”,多么强烈的共鸣,多么巧妙的延伸。

有关“文秘班”

振兴延庆最迫切的问题,还是人才的开发。讲到人才问题,青年人的意见比较集中也比较强烈。就有关“拿文凭”的问题,一对年轻人讲得颇为深刻。主讲的是县成人教育局干部席春青,当然这也是她和爱人小郭(就是前面提到的党校教师郭振清)一起研究提出的见解。

延庆县的“文秘班”和“党政班”颇受欢迎。功课近乎知识性,学起来轻松;毕了业名正言顺,怎么也得有个安排。县委党校这两年办了大专班两个,中专班两个,再加上函授班、进修班,少说也有200多人。延庆最缺的并不

是这方面的人,延庆最缺的是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

文秘班、党政班过剩,造成的直接损失是人才结构失调;造成的间接损失,就更是一些人不愿听的了。学历在身,心安理得,日子可以接着混下去了。

在场的领导,在这个严肃的问题面前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

——脱产学习,这在一些部门的确成了一些“多余”干部的出路。学习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不能把他们送进正规培养干部的学校里。

——不能今天捧回文凭,明天就要求提拔。从哪去的,还回哪里。干出成绩,自有公论。

——党政班、文秘班一类,一定要控制。成人教育的结构调整,现在就要提到日程上。

——今后脱产学习,凡是工作需要,组织上统一安排的,或是自选科目,又是工作需要的,给学费给时间;凡是自选科目,又不是工作需要的,不管学费也不给时间。

虽然是插话,但已表明了态度。有些已经成了指令性的措施。年轻人看到了求实的态度、求实的魄力。

围绕着“解”

沉下去有“本”可“奏”

提案、方案、规划、设想……年轻人希望自己也能提出点宏观见解;就是具体问题,也渴望有点突破。

材料从哪里来呢?不少青年还只是取之于县里有关部门的现成资料。几位领导开玩笑地说:从我们的工作报告中引来数字,这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要沉下去,在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提出有分析有办法的专题性建议,这样的“奏本”最有价值。

大学毕业刚刚半年的王燕,分配到县企业局。领导先没有安排她什么具体工作,要求她到下面多听听,多看看。走了几个厂子,她就发现“供销问题”是乡镇企业生存的命脉,而供销人才又正奇缺。座谈会上,县领导们鼓励她跟踪调查,把“供销”当个专题来研究。

在县的职能部门工作的几位青年,的确想下去施展施展,有心提出责任目标,甚至立下军令状。

县委和县政府早也有这个想法,在对话会上当众宣布,可以搞点既有鼓励性又有保险性的实验:不分学历、资历,自愿报名,组织批准,下到厂、矿、乡、村,但可保留在机关的位子。下去前定出责任目标,干得好,经济上奖励,职务上提拔,干得不好呢……

年轻人爽快地回答:情愿受罚!

不能低估青年,也不能让他们自然生长

“延庆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是去年10月由团县委组织的。县领导和青年的对话在去年11月份进行。团委同志告诉我们,对话还只是开头。他们认为,组织好对话,这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延庆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一贯重视青年工作。这次对话,他们也颇有感触。对年轻人的学识、见识和本事,不能低估。他们心里蕴藏的赤诚、热情和献身精神,更是宝贵的。他们之中确有人才。

加速考察,加速成长,加速传播和带动,贫困地区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加速度。重视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重视速度。

当然,青年人也有心理弱点。延庆有些青年人把前进中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今天的延庆,既不是那么美妙,也不必那么悲观。头脑不清醒,容易出两种偏差:要么失去信心,变得消沉;要么学得很“灵”,变得油滑。自然生长也是不行的。

县委书记杜德印同志,今年36岁,他对青年人讲了这样一番话,作为一个延庆人,当务之急要提高三个认识:

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延庆的优势和劣势;

广泛认识外界,认识外界的发展和变化;

与此同时,要让外界正确地认识延庆。

第101题没有现成的“解”,也不见得有唯一的“解”;但解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楚了。

延庆有个“第101题”,青年朋友们,你们那里是不是也有个“第101题?

编后

积极参与改革与振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一大思想“热点”。他们希望改革大业健康发展,盼望九州大地早日腾飞,其热情难能可贵,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之一。在他们当中确有一批既有热情又有智慧的小“智多星”,他们有许多好的想法要向决策者倾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渠道还不够完善也不够畅通。延庆县领导和青年的对话,无疑是一种开拓渠道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一般地说,领导者更具有全局的眼光和驾驭整体的能力,而分散在各个角落思想敏锐的青年同志则具有局部的经验和感受,把这两个方面通过科学的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决策就有了更为可靠的基础。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青年同志,虽有热情的智慧,但缺乏对于全局的了解,通过对话,他们可以从领导那里了解到许多以前不曾了解的东西,学习到许多以前无法学习到的东西。懂得了全局,理解了决策者的想法,体谅到领导的难处,就使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的释放有了正确的方向。

对话也是开发人才的一种办法。通过几次切磋和碰撞,谁肚子里真有货,谁在那里夸夸其谈,是不难一目了然的。

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织对话。对于青年同志来说,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在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懂得国情、省情、县情、厂情、村情,把“应该怎么做”建立在“能够怎么做”的基础之上。这样提出来的想法才有可能通过决策得以实现,才最有价值。

改革与振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因此,对话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建设。

猜你喜欢

延庆年轻人
延庆区总工会慰问社区一线工作人员
延庆区总工会开展“以案释法”线上培训活动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延庆巨变册页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打卡』
年轻人,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会穷一辈子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北京市延庆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