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精神家园(报告文学)

1987-08-24鲁娃

中国青年 1987年11期
关键词:菩提书屋

鲁娃

在乐清湾那块神奇的土地上,我结识了三位年轻的朋友,三位腰缠万贯的专业户。他们是农民的后裔。是自然经济的温床孕育,商品经济的血液催生,在温州模式中直立、亮相的新一代群体的佼佼者。他们凭借着温州人的胆气、狡黠和变革精神,步出了贫穷的泥潭,开垦着精神的蛮荒。

他们都还年轻。这年轻使他们充满了人格的魅力。我试图去理解他们,用同龄人平等的心,而不是记者审视的眼睛。于是,我不仅看到了他们外在的形象,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颤动、困惑和迷乱。

困惑——我非财奴的超越和菩提书屋的叹息

徐元芳是一个26岁的后生。小个子,不帅也不起眼。但在万岙乡却很瞩目,常被作为一种现象展览在各种探究的目光之下。

他经营五金电器产品已有整整6个年头。名片上的头衔也随着岁月的更迭而不断变换:农民推销员,专业户主,供销科长、合资厂长……在贫富坐标的两极,他滑翔得十分出色。出色得令人妒忌!

自然,他很有钱。10万?20万?抑或更多。这是他的秘密。这个秘密在他与众人之间垒筑了一道无形的高墙。但再厚实再坚固的高墙也有可能出现豁口。那豁口便是他的菩提书屋

菩提书屋?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彻大悟的情绪。

他其实远未大彻大悟。

数万元的造价,换回了他万岙乡房屋之最的那份炫耀那份虚荣。四间五层楼,墙面马赛克,内壁三合板,要多气派有多气派。菩提书屋矗立在这气派的顶端。墨绿的地毯墨绿的窗帘映衬着茶色的天穹茶色的四壁,使35平方米的空间显得幽暗、凝重而不再宽敞。整齐排列的3000册书籍,在占据了两墙所有空间的5个大书橱的玻璃门后沉默着,矜持而神圣。一张别出心裁的丁字形大写字台,悬立于房间中央,象是一艘泊在绿海洋上的古船。室内虽然不乏现代化的装置:电话,计算器,对讲机,但仍然显得苍老古朴。

如何解释这种悖逆呢?我惊异地发现,凌驾于菩提书屋之上的竟是一居佛堂。很小,气氛却很浓郁。烛光灼灼,香烟袅袅。只是,寄寓神*的观世音菩萨,脸上竟有淡淡的凄惘淡淡的倦怠。这是徐元芳父母的精神家园。披晨曦,戴星月,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此念佛涌经。那笃实,那虔诚,那执拗,使原本极为空洞的木鱼声也充满了激情。

不奇怪的。两位老人的姻缘便是佛所缔造。一是出家和尚,一是忠实佛徒,庙宇间相识、相知并相好。38岁的和尚脱下袈裟,搂着女人还俗了。于是就有了元芳,有了这个人性的战利品,亵渎神灵的孽种。父母的骄傲意识和忏悔心理矛盾地统一在他的血肉之躯中。

他长大。做惯和尚的父亲没有求生本领,贫寒的家就靠母亲瘦弱的肩膀支撑。含辛茹苦,母亲用番薯丝、咸菜汤还有望子成龙的信念喂养他。母亲一字不识,却用砍柴换来的血汗钱为他争得学校的一张课桌。一年两度缴纳学费,角票、硬币凑得齐齐整整,母亲却几番饿得昏死过去。他因此学得很刻苦,从小学到高中始终名列前茅。他想出人头地,给母亲一份报偿。

后来,他当兵了。

后来,他复员了。后来,他就成了温州10万供销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一员。

原以为,出类拔萃是个迷人的字眼,可一旦落到头上,感觉并非那么单纯。炫耀拌着失落,热闹拌着孤独,甜酸苦辣全有了。闲下来,坐在菩提书屋那张古船般的写字台前,他总觉得象在梦中,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落不到实处。看书、写东西根本成了一种奢望,书屋也成了一种摆设,文明的摆设!

怎么办?

走出菩提书屋。走出!

他来到“五一”节的阳光下。

排列,组合。触目惊心的摩托车方阵!城关镇人民桥在国际劳动节的早晨展示了这个奇异的景象。回答是骄傲的:摩托车协会的第一次活动。越野赛。目的地:雁荡山。富裕的展览,激情的渲泄。

社会心理也随之本能地颤动起来。

徐元芳殿后。民间摩托车协会副会长在菩提书屋策划了这次行动,为的是向社会心理挑战,向自身的困惑挑战。阳光融融地照着,他心里一片明亮。

正是春耕季节。无数双泥腿跨过田埂,拥聚到公路边,目不转睛地瞪着流星般闪过的马达的轰响。手里是未插的青苗,脸上是惊诧,是歆羡,是勃动的妒忌和勃动的超越感。

越野赛结束。人民桥畔又聚集起触目惊心的摩托车方阵。回归的方阵。徐元芳倚着自己那辆火红的铃木,以副会长的名义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突然感到底气不足。他看到父亲站在阴影里。

铁窗是阴影涵盖的世界。父亲刚从铁窗里走出来。33天囚牢生活源出于罪恶的金融大地震—抬会案的牵连。可他们一家并未参加“抬会”。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但是,那么气派的房子,那么多钱,从哪来的?不是响当当的赤贫吗,怎么转瞬间变为响当当的豪富?这是三中全会政策带来的吉兆祥云……他想说未来得及说,便被推进死一般的阴影。

这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吗?

他有了一种参悟。摩托车越野赛使他对社会心理折射出来的阳光和阴影有了一种深刻的参悟。自主意识和抵抗意识由此*入他的整体思维。在菩提书屋被骚扰的困惑发酵为打入上层、搏击世态的强烈的欲望。

文学是敲门砖。

他回到菩提书屋。高悬起直言不讳的宣言—我非财奴。四个古朴典雅的篆字饱蘸浓墨镶嵌在镜框里,似向世人袒露他自身驾驭的决心。

他一气订了16份报纸,29种杂志。《光明日报》《文艺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文学》《文学评论》《中国青年》等等,数量之多,档次之高,使每天踏着车轮而来的邮递员忍不住发向:“这么多,这么深奥,读得懂,读得完吗?”读!他挤压时间,克服惰性,甚至殚精竭虑,象吞咽苦果,但最终总难奏效。

他还参加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家文学杂志社的函授。学费水样地流出去,教材潮一般涌进来,收效仍然甚微。天知道是漂泊的生活方式所累还是心猿意马的精神状态所致。

不过,他还是勇敢而羞涩地步入区县文化圈。一个20多岁的专业户,一手捧着服兵役时写下的长篇手稿,一手攥着“大团结”,敲开文化馆的犬门,要求自费出书……这细节不加演绎不用渲染就有了几分奇特。在一次业余作者座谈会上,他慷慨地散发“中华”烟,带着金钱启动的自尊和文化积淀的自卑。会议很短,他回家却激动了整整一夜。你被认可了吗?

一些表象给了他肯定的回答。

菩提书屋变得门庭若市了。作家、导演、记者、文化干部来来去去,络绎不绝。喝口清茶,饮杯薄酒,抑或海阔天空地神聊一番,然后留下一串赞语,一片温热,一段友情……

但是作品呢?认可的实质在于作品。这一点后来他意识到了。便写。绞了几多脑汁,撕了几多稿纸,他终于使自己的一篇小文变成了上海《解放日报》上的宋体字。好累呀!他于是由衷地感叹:赚一万元,发一篇小说,他宁要后者!

戏言归戏言。钱仍然流进来,小说却再也写不出。自我驾驭的罗盘难能把握,他很是懊丧。恰在此时,一张登记表翩然而至,象带来吉祥的光环。他精神顿觉抖擞起来。温州市文协会员申请登记表,梦寐以求啊!坐在菩提书屋那艘“古船”前,他抑制着急速搏动的心律,一笔一画地填写那张表格。一边填,一边看墙上的“我非财奴”,忍不住得意地笑。

笑后,笔却凝住了。曾经发过哪些作品?除了《解放日报》的小小说《平衡》,再没有值得一书的文绩。他觉出了自己的窘迫,觉出了与表格的难副其实。

不错,表格是文协通过正常渠道发下来的。可谁能断定这降格接纳里面没有对他专业户身分的宽容和恩赐?

表格摇动起来,那一条分割栏目的纵线和横线利箭似地从纸上射出来,刺激着大脑的敏感圈。他浑身燥热起来。这是一种不平等,一种居高临下。他不要!

他愣着。然后开始一下一下地撕那薄薄的表格。一阵风从窗棂里吹进来,卷起纸的碎片,飞飞扬扬。他吁了口气,疲倦地靠在了椅背上。心里则恨恨道:“我要来真格的。我要名副其实!”

可是,在大把大把赚钱,大把大把花钱的同时,他能坐下来吗?他能写出真正的作品吗?他能实现自我驾驭吗?

他其实已超越了自己。但他未能意识到。

那是因为,新的困惑又裹住了他。

迷乱—钢琴曲的华彩乐章与不谐和音

晚霞火一样地燃烧。

琴键上跳着华丽的光晕。这光晕安抚着郑乐林叩在琴键上怯生生的手指,驱逐着生疏感,四邻五舍,亲朋好友,啧啧喟叹之后都散去了,带着十分的好奇与十分的不解。只留下他一个人,还有这架刚运来的钢琴。柳市虽属名闻遐迩的富裕之乡,钢琴仍是不速之客。今天,曾经当过乐器修理匠、五金电器小店主,如今是家庭塑料制品厂主宰的郑乐林,却用几撂“大团结”把它请进了家门。

为此,不到30的郑乐林颇为自负。他倚着乌黑发亮的新钢琴对朋友们说:“我小时候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当了音乐家。可梦醒来,什么都没有,就十分沮丧。买了钢琴,我觉得那个梦想突然变真切了。哥们,信吗?我或许会成为柳市的肖邦,乐清的贝多芬呢!”

朋友们没有异议。在他们的概念里,拥有了乐器之王钢琴,便等于拥有了音乐。这是富起来的农民在音乐启蒙阶段的认识。

郑乐林早走了一步。初中毕业,他不愿捏锄头下田垟,就跟温州师傅学了手艺,在家里挂了块“修理乐器”的小招牌。他有心计,讨口饭吃的同时,没忘了捎带着给自己的梦想一点滋补。云游于乐清境内,几百架废弃的钢琴死而复生了;大提琴、小提琴演奏法的ABC也掌握了,虽算不得上乘,在对音乐隔膜的镇民眼里,也已有了炫目的光彩。

但他自己不满足,儿时的梦想时时诱惑着他。有了钱后,他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了乐器之王。果然,钢琴给他带来了殊荣。那殊荣就象琴键上晚霞折射的光晕,使他的心境宽敞起来。钢琴还给他带来了热闹。他和他的朋友们想让这热闹持续下去,使为之取了个堂而皇之的名字:柳市青年音乐联谊会。这是一,个松散的、自娱型的民间社团。清一色的青年,清一色的音乐爱好者。赚钱和花钱的不满足感是他们集聚的内驱力,音符—哆唻咪发嗦啦西则是他们凝结的链条。弹奏歌唱,他们好生繁忙好生痛快。自然、他们的繁忙他们的痛快还不可能进入审美层次,但从不会玩到玩得高雅,不也是一种进步?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因为诞生在柳市的土壤上,因为大多数成员手中都攥有小小的摇钱树,联谊会也闪耀着金钱诱人的光泽。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琵琶、二胡、扬琴,还有爵士鼓、钢琴;还有七七八八的管乐器。价值逾2万的乐器在手中拨弄,连心态也会富足起来。郑乐林呢?除了钢琴、手风琴,还有6把提琴外加一副男中音的歌喉。是首富!

幸福的联谊会!

只是,钢琴被冷落了—谁也不会弹。它成了幸福的联谊会中不幸的装潢。

郑乐林坐在这“装潢”前发起呆来。叩击琴键,他的手指仍是生疏而笨拙的。他曾试图驾驭钢琴,最终失望了。缺少天赋,缺少素养,缺少韧劲,缺少左右不旁顾的一意孤行,还缺少……对音乐的真正理解。

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不那么愿意认识的弱点是痛苦的。但他直面了这痛苦。一番反思之后,他把小妹郑别雷接到了自己的家。

他所匿乏的小妹恰恰富有:高中毕业,赋闲在家,痴迷地恋着音乐,愿一辈子与音乐为友。在她身上转嫁自己的音乐之梦,该是合理的选择。

一间清雅的琴房腾出来了。一张小床,一张小桌,钢琴贴着墙壁,书架倚着窗台。在乐音的颤动中,他获得了补偿和充实。不弹琴时,哥哥便领着小妹,寻访温州的各路名师。虽然此时妹妹已有一手不错的琴技,但高贵的音乐圈仍对他们显露出淡然和冷漠。哥哥急了,同时用出两手,一手捧着金钱,一手捧着诚心,硬是帮小妹敲开了殿堂的大门。两个人的汗水,两个人的苦心,两个人的梦萦魂牵喂养和滋润着音乐这个精灵,它在琴键上的徜徉潇洒自如了。

妹妹为此有了小小的得意。哥哥却以为远未到笑的时候。艺术若满足于普及、自娱而不思提高,不思步入审美层次便注定会滑坡。他于是拿出一笔数目可观的人民币,自费送小妹到省城某艺术团体进修。4个月后,妹妹笑盈盈地回来了。一曲叮叮咚咚、**琼琼的琴声把一个走向成熟的音乐世界推到他前面。他于是笑了,笑得惬意,笑得满足。他真想抱住小妹,亲亲她娇羞的脸蛋。

可是,小妹却对他说了一句他做梦也想不到的话语:“哥,我要走了,到市歌舞团弹琴去。柳市太小了,没有知音。”

他懵了,好半天才说:“哥不是你的知音?”

“当然是。”小妹不敢看哥哥的眼睛,嗫嚅道:“可我还需要能帮我提高的知音。我要一个充满音符充满琴声的音乐环境。哥哥,你没有!”

“是啊,我没有……”一声沉重的苍凉的叹息。

小妹明亮的眼睛湿润了:“哥,别难过,我会常常想着你。”

他不愿意对整个人生厌倦。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支撑点。他苦苦寻找,茫然之中发现了当今青年生活的一个热点:摄影!这个发现使他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他几乎连想也来不及想就把它紧紧拽住了。

他买了高级相机,拍下了一系列实验性的作品。没多久,他又运筹帷幄,开始筹建柳市青年摄影学会。后来,学会诞生了。听说他还当了会长。他又变得踌躇满志。

无疑,这是他的选择。然而这选择,究竟是自我的超越还是追求的迷乱?悲乎?幸乎?

扬弃——人生底片的多次曝光和多次显影

掌声轰鸣中,陈志贤从台上走下来。“先进供销员”烫金的大字明晃晃的,在手中高擎的镜框里闪着迷人的光。他似乎应该激动,却没能激动起来。自1975年始,他便在“供销大军”的小气候中呼吸。整整10年,他有些腻了。人一辈子有几个10年,不多尝尝别样的滋味,这世界不是白来一遭了?!他径自回家了。

他的家很豪华,象一座小别墅。高中辍学后,他不愿象父辈那样依傍土地pian手zhi足,跟人学了泥水粗活和建筑设计。这幢楼房是他的“毕业论文”,是自认的杰作。在这个杰作的整体中,他尤其喜爱“健身房”这个局部。一位剧作家、电影导演参观了“杰作”之后感慨:“我跑了全国那么多地方,私人有健身房的实在还未看到,这表明温州新一代农民的追求已进入全方位……”他曾为此津津乐道。可是今天,当他捧着奖状进入健身房时,往日的那种得意倏忽间不见了。不是说他们是全新意义的农民吗,追求难道不应多向、多元、多律?健身房算什么全方位?!

妻轻声走进来。一身素装,发髻高绾。基督教徒的她漫不经心地对他说起他一个供销员朋友的事。他其实已经听说了。这位朋友原是极其聪明极其干练的小伙子,跑供销象是得天独厚,游刃有余,顺利得叫人妒忌。可他,赚钱花钱觉得无聊了,就想寻些刺激,一头闯进赌场的门,原想过过瘾,不料一发而不可收。转瞬间,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9万元赌注全落了水。人也陷入沼泽自拔无力了。

“该死!”陈志贤一拳砸在大腿上,为朋友叫苦不迭。

“还有呢!”妻又说,“听人讲,查出好些重婚的,要判刑呢!据说都是有钱的……”

他没响,抬眼看着妻的脸。这类传闻甚至这类事实在柳市都已没什么希奇,他奇怪的是妻为何要把这些事搅在一起正儿八经地告诉他。

“想来是活得太乏味了。没有精神上的寄托……”

他旋即明白了。妻是在转弯抹角地劝唆他入教呢。她在这个家庭里原是“随你”的角色,唯在信仰上执拗得令人叹服。她祈望丈夫也能人教,日后便可双双步入天堂。但陈志贤不买帐,无论是上帝的旨意还是妻子的意愿。人都死了,一切也就无所谓了。他只是想活得好一些,充实一些。

一个潜伏已久的想法,经过表彰会和妻子阴差阳错地点拨、发酵和催化,突然间成熟了。他“嗖”地一跳,攀上高悬的吊环,做了个优美的姿势,用调侃的语气说:“你放心吧,我不会让精神的领地空闲着的。”

几天以后,一纸“谢绝参观”的布告在他那幢别致的小洋楼门上贴了出来。登门造访的人们,联系业务,采访参观,订购产品,还有猜拳喝酒的,来了,又去了。吃了闭门羹却最终也没弄明白陈志贤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不解释。好象是来不及解释。一个鼓鼓囊囊的摄影包斜挎在身上,里面装着价值几万元的高级照相器材。“铃木”一声长啸,载着他流星赶月般飞驰而去。

他的选择令人瞠目结舌。停了业务,撂下大把的钞票不去赚,偏要玩什么摄影,整天东奔西颠,蹶屁股,眯缝眼,拿人民币打水漂漂,买疲劳,这是中的哪门子邪?

他答话了。言语里有几分揶揄几分炫耀:“赚钱我腻了,供销员的头衔我也腻了。我想换换骷髅。照文化人的时髦说法,叫做塑造新的形象。”说着,勃勃的英气在脸上荡漾开来:“我要在温州的摄影圈里树起陈志贤的旗帜!”

他完全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安逸和享乐远去了。马不停蹄的奔跑中,他印下深深浅浅的屐履,载回五彩缤纷的生相圈。摄影具象的形态在他的相机里一次又一次曝光,他自身的心态也在人生的大镜头里一次又一次曝光。满足之后的不满足纷至沓来。角度不准确,构图不新颖,意境不深远……文化的贫血给他的作品和他勃勃的野心设置了种种缺憾。为了弥补,他订了16份报纸,37份杂志,并从各条渠道购置了有关绘画、书法、摄影等种类繁多的专业书籍和精美画册。他还几经辗转,从黑市高价购置了一套美国出版的摄影教材录相片,整夜整夜地观摩。他还四处拜师求教。温州摄影界在全国都是一支不容轻视的队伍。荣获全国级殊荣的作品和作者都不是凤毛麟角。但他凭了韧性闯了进去,又凭了谦逊为之接纳。他而且还十分刻苦。酷暑,暗房就象封闭的地狱。但他的狠劲儿上来,便常常在这地狱里一呆就是十来个小时。出来时,脸上的五官似乎都变了形,整个模样真象是炼狱里厮杀出来的再生之人。

他果然再生了吗?

他觉得了一丝悲哀。柳市人的悲哀。柳市,是温州模式的前沿,商品经济的敏感区,是新闻界和民众关注的“热点”。几年来,柳市每一根神经的颤动,都在报端的字里行间披露。可是,柳市的“清明上河图”呢?柳市人脸上的喜怒哀乐呢?直观的形象,形象的氛围呢?为什么如此之少?答案极为简单:缺少摄影机后面的灼灼慧眼!

陈志贤感到芒刺在背。其实,当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索要形象的照片时,摊摊手,耸耸肩,表示一下遗憾抑或爱莫能助也就过去了。政府官员都如此。他偏不。于是便生出越俎代庖的烦恼。

或许,这也是时代赋予的情感。毕竟,他不再等同于他的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囿于封闭的一隅,不问天下纷繁的沉浮。毕竟,走出田野,步入商品世界,不仅仅是换一方人生角逐的舞台。有了温饱,有了金钱之后,人变跪着为直立,尊严抬头了,自主意识苏醒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是单个的人,而是群体中的分子。就加大海中的一滴水,天体中的一颗星。他属于柳市,柳市也属于他。他有责任为柳市的兴衰喜悦和担忧。很难说清楚这是第三代农民的新集体主义、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还是自我意识涵盖下的带有功利目的的新的行为准则。

他不再拍晨曦落日、花花草草,而把摄影的焦点对准柳市层出不穷的心浪和旋涡,捕捉文明妊娠期的每一次脉动和每一次痉挛。他干得很苦。没有信息网,没有新闻渠道,官方又不愿为他提供途径,他只能从报纸、广播、电视抑或街谈巷议中搜寻线索,然后跟踪追击,苦心炮制。花自己的钱买胶卷,吃自己的饭使气力,却还常遭侧目、冷遇、嘲讽,甚至闭门羹、逐客令。有时奔波一日,躺在床上困乏地喘息,真想立即甩手不干。可天明一觉醒来,阳光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他便又会忘记一切,开起“铃木”兴趣盎然地上路。摄影包斜挎着,任阳光在上面纺着金钱。

报偿并不姗姗来迟。很快,柳市的形象叠印着他的名字走向《温州日报》《浙江日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照片很多,使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他于是觉得获取了一种荣耀,一种在社会上挺起来的荣耀。在此之前,他虽然有钱,却没有这种荣耀。

……掌声轰鸣中,他又向台上走去。这一回他不再是供销员,而是“摄影家”。在温州市青年摄影佼佼者大奖赛中,他的彩色作品《岁月、人生》获得了三等奖,是温州市所属9县作者中唯一的获奖者。他甩着有力的臂膀,颇有些春风得意地向台上走去。时时向左右鼓掌的人们矜持地点头矜持地笑,他很看重这个荣誉。

可当他捧回金灿灿的奖证,从台上下来的时候,脸上却多了一层隐隐的惆怅隐隐的忧郁。是因为对岁月、人生再思考触发的失落感吗?也许是。也许不全是。

他们—徐元芳、郑乐林、陈志贤就是这样在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走得不轻松,甚至很累,很艰难。但他们无疑是会一鼓作气走到底的。就象夸父逐日,在灿烂的金辉中,化为一片邓林……

迎接文明的到来,是需要血与火的洗礼,需要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付出代价的。这代价,也包括了徐元芳的困惑、郑乐林的迷乱,陈志贤的摭拾和失落……

(图:梁照全)

猜你喜欢

菩提书屋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篽箖·上野书屋
大树里的小书屋
艺苑
《菩提心》创作随想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梦幻书屋
菩提花
菩提的心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