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山行

1987-08-24段超庆

中国青年 1987年7期
关键词:沂蒙山区沂蒙山老大爷

段超庆

我的名字实在不美,那是沂蒙山的父亲给起的;我的另一个名字又很美,这是祖国人民给我的—大学生。1983年我考入山东师大体育系。乡亲们送我上大学的情景,我到现在还时常记起。“你可是咱们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呀,旧社会,考进省城那可是中了头名状元。”乡亲们的赞叹使我非常自豪。时至今日,这样的赞叹还能偶尔听到,不过使我没有盲目地沾沾自喜的,也是沂蒙山的乡亲们。

那是1983年寒假,在校团委的要求和自己渴求了解故乡心情的驱动下,我开始了对故乡的考察。望着光秃秃的山和深不见底的沟壑,望着一群群衣衫不整、流着鼻涕的娃子,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沂蒙山有多大?别人说咱山区穷,穷到啥程度?大学生,有啥法子让俺们富起来?……”面对乡亲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无地自容,我第一次向家乡父老交了白卷。也许还不到答卷的时候,然而对着这已经发给自己的答卷,我知道自己仅因为“大学生”三字而飘飘然是多么浅薄,也知道自己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有多大。一种责任感象火一样燃烧在心头,我感到内心骚动着一种抑制不住的欲望——我要了解沂蒙山,要为沂蒙山的建设出力,因为我是沂蒙山的儿子。这次考察后,我写出了《对沂水县民办教师教师境况的调查》,提出了改革办学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以实施。从此,我的灵魂深处永远留下了大山的影子。

1984年暑假,我辞别父母,顶着炎热,开始了对故乡的第二次考察。许多想象不到的艰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家乡父老的热情,增添了我的力量。虽然没有组织的安排和介绍,我却象鱼入大海一样和他们自然相处。我仅用一个学生证,证明我是沂蒙山的儿子,便得到了他们的承认。

连日来的考察,我学会了如何和人民相处。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大爷正从山下往山上担水浇田。“老大爷,累了吧?”“不累,挑了一辈子,习惯了。”老大爷放下水桶,取下旱烟袋,我们的谈话就在一块青石板上开始了。山上的3亩梯田是他和老伴的最宝贵的财产,从年轻时起,他就在地里种地瓜、高粱和小麦,现在还种这些。田地的总收入每年不过300元。我说:“种山楂、板栗等山区特产,几年后收入就可以过千元。”他说:“种上那玩意儿,我们吃啥?再说,3亩地的山楂苗就要几百元,到哪搞这些钱?”这一天我就在这位老大爷家里吃住,他说了半宿的话,沂蒙山区几十年的发展史装了我一肚子,我为山区的贫困而心酸,我为山区的落后而震惊。第二天,我的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页:“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先天不良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沂蒙山区的贫困和落后;使用土地的平均主义虽然杜绝了失业,却带来了贫困的大众化……农民需要土地,但仅把土地作为维持起码生存的条件,土地产业结构不是由土地条件决定的,这是山区土地利用的一大悲剧。”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使我学会了思考,我感到,社会实践是个体接受现实刺激的良好途径,是思考的催化剂,而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升华成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服从现实、改造现实的强大驱动力也便随之产生了。

远处还有山,远处还有村落,我坚定了信心,要去看那山,要去了解那村落。沂蒙山需要更多的人们行动起来加以改造,哪怕是献上一瓦一砖、一计一策。

1985年寒假,我和其他同学发起组织了驻济8所高校的沂蒙籍大学生返乡考察团。我们的共同心愿是“热爱祖国从家乡开始,建设家乡从我做起”。123名大学生分4路,汇入沂蒙山的严寒之中。

看到战争留给这片土地的累累伤痕,我们默默地向英烈致哀;拜会了从南京来山区辛勤耕耘30年的模范教师李振华,我们为之振奋;目睹大炼钢铁时无情毁掉的大片森林地,我们为那个年代的无知行为而叹息;进入眼帘更多的是人民的艰难,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必须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考察途中,我在拨山水库破冰救人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给我烘干了衣服,并拿出一瓶沂水白干和一碗花生米,让我驱寒暖身。我感激不尽,走时托人留下1元钱。因为我了解到当地的萝卜每斤只值3分钱,老大爷是卖菜的,他要卖掉100斤萝卜才能换一瓶沂水白干和一碗花生米,想一想,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大爷挑100斤萝卜跑几十里山路去农贸市场,要流下多少汗水。赴蒙阴一路考察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全小组只剩2角钱,同学们宁愿蹲在地上啃干饼,也不愿麻烦沂蒙父老。

我们记录着,记录着沂蒙人民的幸与不幸。我们的欢欣和哀怨与沂蒙人民融为一体。我终于认识到,我们虽然在省城里读书,但托举着我们灵魂的不是那华丽的大厦,而是那巍峨的大山。沂蒙山并不富有,但她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每走近她一步,她就赐给我新的生命力。

此次考察后,我们将167份《沂蒙山区百村调查统计表》,62篇约12万字的调查报告,送到了省委,得到了省委的重视。这些资料为山区建设提供了数据。同时,我也下决心,准备在今后的假期里对沂蒙山展开全面的考察。我坚信,山区开发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因素都在起作用,全面地探讨,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沂蒙山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所实施的措施,应有自己的特点,沂蒙山区正在变革中前进,记下这一页,也是人民改革的历史见证。

1985年暑假,我利用整个假期,从沂河源头开始了千里徒步考察。在沂河两岸的村落,我填写了近万份分门别类的统计表格,搜集了关于沂蒙山区农村经济的大量资料,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沂蒙山,也认识了每一步改革的艰辛。

诚然,考察途中免不了要遇到不正之风,有时也会产生错觉,影响我的情绪。1984年我到东里东村时,农民怨声载道,原来,这个村个别党员以权谋私,使得这个办有诸多工副业项目的村庄,在年终分配时社员竟然分文未得,全村负债累累。然而,两年后,我又来到这个村庄,现实使我惊讶:这个村庄不但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而且一跃成为全县最富的村庄,领导和扭转村庄危局的是几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从这里我发现,我们有时之所以对党产生某些误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党的队伍之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分看待党;再加上我们没有全面看问题难免产生偏见偏识。有的同学通过实践后说,早知社会是这个样子,还不如不实践,这实际上还是由于脱离社会太久造成的,说明深入得还不够。只有再深入到社会中,才会慢慢调整自我,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平衡。

4年来,我先后8次深入到沂蒙山地区,考察了8个县市的2500余个行政村,含3000余个自然村,行程近万里,写出了20万字的《沂蒙山的报告》和十几万字的报告文学。今年2月18日,我将厚厚的三大本《沂蒙山的报告》交给省长李昌安,省长接过报告说,“你真费心血了!”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是沂蒙山的儿子,为家乡献力责无旁贷。我认为大学生存在第二次毕业问题,其一是书本知识毕业,第二是实践本领毕业,而大学期间的8个寒暑假都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好机会。有组织的集体实践固然好,但参加人数往往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如果每个大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化整为零深入社会,当会更方便,也更能磨炼自己。我所进行的考察大多是步行或骑自行车,除了一次集体考察是由团委资助外,其余几次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有的同学问我,从事社会实践是否影响了学习。我觉得,它对专业学习不但没有影响,相反还有促进作用。因为我能把社会需要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大学生活反倒更充实,更有劲头。4年来,我的专业成绩平均都在80分以上,我的论文《体育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学生体育考试前的紧张及其克服》参加了山东省首届体育运动心理学论文报告会,受到好评并在报刊发表。刚进校时,我的表达能力太差,见面只有一句话“吃了?”现在我在演讲、写作、组织、管理诸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我从一个共青团员成长为中共正式党员,一名普通的农村学生却先后担任了班团支部书记、团总支委员、校报通讯员、演讲协会秘书长及校学生会秘书长。这和我坚持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

暑假将至,在即将毕业之际,我想向大学生们进一言:有哪一位大学生不渴盼寒暑假的到来,又有哪一位大学生不眷恋母亲的温暖;但莫要恋得太久,否则,你会感到自己还是一个离不开母亲的孩子。如果你想成为一只雄鹰,就要勇于飞到蓝天里,去迎接暴风雨的考验。寒暑假是珍贵的,它给我们一把挖掘人生真正价值的铁锨。扛起铁锨,在今年暑期,你准备挖掘些什么?

猜你喜欢

沂蒙山区沂蒙山老大爷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区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创新
不认识路
奖励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买草莓
沂蒙山区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瞄准
沂蒙山区果园生草技术
沂蒙山区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