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印度智慧的结晶

1987-07-15黄宝生

读书 1987年11期
关键词:插话史诗神话

黄宝生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汉译佛经中就已提及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不过由于它们属于“外道”(婆罗门教)作品,故而并未将其转译为汉。错过了这样的历史良机后,将这两大史诗转梵为汉的任务便延宕千数百载,留给了我们这个时代。

如今,《罗摩衍那》已由季羡林先生全文译出。《摩诃婆罗多》也由金克木先生组织他的几位弟子着手翻译,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可以看成是这项宏大翻译工程的“前奏曲”。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英雄史诗,叙述印度古代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它大约经历了八百年的成书过程,由最初的八千八百颂的《胜利之歌》演变成二万四千颂的《婆罗多》,最后扩展成十万颂的《摩诃婆罗多》。在这十万颂中,主体故事的篇幅至多只占一半。围绕主体故事,穿插进了大量的独立成篇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也就是所谓的“插话”。除了这些插话外,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非文学性的插入成分。因此,(摩诃婆罗多》实际上是一部以英雄历史传说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作品,诚如它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法、利、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意思是它囊括了人间的一切知识。

印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文明中,由于缺乏合适的书写材料,始终恪守着远古时代以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作为印度上古时代文化总汇的四部吠陀本集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而《摩词婆罗多》经过历史的自动选择,成了印度中古时代前期的文化总汇,享有“第五吠陀”之称。印度中古时代前期在文学、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等各个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都已纳入这部史诗。史诗本身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也为各种非文学成分的插入提供了方便。而经过历代吟唱诗人的不断加工,各种插入成分已基本上与史诗主体故事融合为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它犹如印度神话中的乳海,里面蕴藏着一件又一件珍宝。这些珍宝是印度古代文化的结晶,沉淀着悠久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由于人类社会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人类所面对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和人生问题必然会重复出现,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在各个民族中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

按照“插话”一词的特定含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这个书名也可读作《<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传说选》。印度古代神话的发展经历了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两个阶段。吠陀神话主要包含在四部吠陀本集中,史诗往世书神话主要包含在两大史诗和大小各十八部往世书中。这些是属于婆罗门教系统的神话,还有与史诗往世书神话同步发展的佛教神话和耆那教神话。不过,在印度古代神话中,最广泛而持久地深入印度民心的还是史诗往世书神话。

史诗往世书神话主要是关于天神、阿修罗、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神话传说。以毗湿奴、湿婆和梵天三大主神为首的各种天神是人间统治者(尤其是刹帝利王族)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法则的神格化,而各种阿修罗(包括罗刹)是危害刹帝利和婆罗门统治利益的各种社会力量的魔格化。在史诗往世书神话中,不仅有神与魔之间的斗争,还有神与人、魔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刹帝利和婆罗门。这部《插话选》中的神话传说,大体可以分成颂扬刹帝利的和颂扬婆罗门的两类。前一类插话与史诗主体故事的精神一致,因为这部史诗原本是由刹帝利王族中的歌手(“苏多”)创制的,旨在颂扬列国纷争时代刹帝利王族的英雄业绩,总结治国和争霸的经验。后一类插话大多是在史诗的流动性成书过程中逐渐窜入的。据《摩诃婆罗多》精校本首任主编苏克坦卡尔的细密考证,这部史诗曾一度被婆罗门婆利古族垄断。他们竭力以婆罗门的观点改造这部史诗,塞进了大量颂扬婆利古族和抬高婆罗门种姓地位的神话传说。在这类神话传说中,婆罗门仙人的威力不仅高于刹帝利,而且高于天神。这从反面说明,在史诗时代,婆罗门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形势逼迫婆罗门变本加厉地神化祭祀、苦行、巫术和咒语的力量,借以维护他们在吠陀时代后期确立的最高种姓地位。当然,婆罗门与刹帝利的矛盾斗争只是问题的一面。在更多的情况下,婆罗门还是与刹帝利通力合作的,因为刹帝利王族毕竟是婆罗门的最大施主。

《插话选》中的各种神话传说凝聚着印度古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思想启示。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金克木编选,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郭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6.40元)

猜你喜欢

插话史诗神话
大人讲话时,孩子喜欢插话怎么办?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大人讲话时,孩子喜欢插话?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轻松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