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如何防止“紧张病”
1986-12-30曾正斌
曾正斌
人到中年,不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紧张”。例如,工作时业务的或行政事务的繁忙,下班后为日常家务事的奔忙,以及对老人的照料,对子女升学,就业、恋爱、婚姻,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关切和操心;也面临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变革对自己可能的冲击等等。在这周而复始,没完没了的忙碌之中,人的大脑神经乃至整个躯体,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时期的“张而不弛”,就难免产生“紧张病”。倘若再遇到各种急、慢性的精神刺激,很可能造成精神创伤,甚至罹患某些精神疾病,如:更年期忧郁症、更年期偏执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迄今,中年人的“紧张病”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和关注。美国家庭社会医生学会的调查证实,上医院或请医生看病的人,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因过度紧张引起的。紧张可直接或间接造成冠心病、癌症,肺病、肝硬化和意外伤亡。研究“紧张病”的西耶博士认为,长期的紧张会在人体中形成化学变化,导致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削弱免疫能力和造成其他一连串问题。从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紧张而引起的情绪反应,首先是外部刺激,引起大脑皮质活动,而后使丘脑下部受刺激,因而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在生理上可表现为血压变化,心跳频率与强度改变,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变,瞳孔大小发生变化,血液特征改变,呼吸节律与幅度改变,皮肤温度增高,毛发竖立等等。一旦这些变化强烈到躯体无法适应的程度,各种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笔者从多方面的调查材料看,目前我国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有不少未老先衰,体弱多病,有器质性疾病者与日俱增,实在令人担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除了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要解决外,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忽视体育锻炼,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中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多处在静止状态,普遍的心理是爱静不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致命伤。甚至可以说,缺乏活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慢性自杀。事实正是这样。缺乏体育活动,肌肉就会萎缩无力,各系统器官就会过早衰退,因而出现功能障碍,以致病变。
中年期虽是多事之秋,但认真做到以下各项,就可以避免出现“紧张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麻烦;
第一,坚持钵育锻炼,增强耐受力和免疫力。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尤其是比赛,都带有突然性和紧张性。长期坚持锻炼,能逐步提高应变能力。如坚持长跑者并不因气候变化而举步不前,常参加比赛的人不至于因场上的起伏局势而紧张失常。运动使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耐受力不断增强,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处变不慷的性格和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因而增强了体质,延缓了衰老。
第二,保持家庭和睦,避免紧张情绪的形成和发生。家庭成员中的男女老少,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夫妻双方积极、努力地去创造一种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的气氛,夫妻间推心置腹地探讨问题,遇事以平静、忍让的态度去解决,共同承担家务。一事当前,双方或喜厌不同,或态度泾渭,都可能导致矛盾,发生争执。白天出现的紧张,很可能会在晚间爆发。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有效做法就是要以成熟的、长远的观点去处理人生大事。这对于消除孤独、驱赶烦恼,特别是在转移和缓减人们对生活中的“紧张”感觉方面,更有明显的作用。
第三,注意劳逸结合,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使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助于预防“紧张病”。西方有句谚语:“工作时候认真工作,休息时候充分休息。”中年知识分子应该建立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一般情况下,要保持7~8小时睡眠时间,早晨定时起床,晚上到时就寝,同时注意节制性生活。紧张工作1~2小时后,要稍事休息一下。工作之余,可培养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如书法、绘画,弹琴,下棋,养花,种草、垂钓,欣赏音乐、戏曲,看看电影,漫步、旅游等,都可以减少“紧张病”的危害。
第四,重视防病治病。有人说过度紧张和劳累是“万病之源”,这话并不过分。无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当工作量超过自身的负荷时就会引起疲劳。疲劳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还可以是两者交织在一起的身心疲劳。疲劳是一种信号,警告人们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发生疾病或意外。中年人如感到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面容憔悴,睡眼惺忪,头昏目眩,周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都提示有发生“紧张病”的可能,应设法消除疲劳,缓解紧张。要定期进行体检,要懂得一些医药常识,有病及时诊治,不可拖延。但也不要过于害怕疾病,不要乱求医、乱吃药。
第五,加强性格修养。遇事要乐观,心胸要开朗。由于工作担子重,精神压力大,中年人在心理上常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的心理紧张,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甲亢、月经失调等疾病。因此,要努力养成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性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矛盾时不要急躁,不要冲动。因为激动和发怒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易引起心绞痛和脑卒中。
总之,“亡羊补牢,犹米晚也”。中年人只要从现在做起,注重自身保养,健康、愉快地度过这“多事之秋”,迎来的便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