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计时器
1986-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2期
类别:__编号:__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测日影的方法来计算时刻的,所用的原始仪器,叫作“日晷”,如今河南省登封县东的“周公测景台”,就是唐代天文学家张一行(张遂)在改革历法、作天文测影时,在东周的测影台遗址上修建的。
由于日晷只能在晴天作测影计时,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利用滴水的规律制成的“水钟”,古时称之为“漏”。“漏”不仅能以滴水计时,而且还有以漏沙之法来计时的。
机械计时器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科学家们已创制出一种能“撞钟、击鼓”的自动报时钟,当时称为“上浑仪”,它的首创者是四川人张思训。这种计时仪结构庞大,有数层楼阁那样高的“表壳”,内装机械并设七个木偶和十二尊神像,神像各执一面时辰牌,随着机械传动诸牌按时而出,钟鼓也届时而鸣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鸣钟”。
(摘自《中学生学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