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意蕴

1986-11-01丁稚鸿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5期
关键词:清溪峨眉山江水

丁稚鸿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这首诗是备受读者赞誉的。但其赞扬之词多止于工稳,而对这首诗的意蕴却缺少深入的掘发。

“峨眉山月半轮秋”起首就交待了地点、时间。秋空如洗,山月夜高。年轻的诗人将要趁这天明之前尚高悬空际的半轮下弦明月(大约二十三日左右)离开故乡,孤身赴远了。他望望这“半轮”缺月,一种游子恋乡的感情键盘,难道不被隐隐触动吗?诗人起笔含情,看似写山月,实是达乡情,巧妙之极。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便紧承首句而来,写诗人独伴明月,扬帆远征的情景。一个“人”字用得空灵活脱,不露痕迹。月映江心,碧波流注,不止江水之“流”,而且是山月之流。舟发似箭,江月随人,动静相生,色彩绚丽。生活实感告诉我们,站在行驶的船上看水中明月,这明月总是与船俱进的。这种自然现象,在多情诗人的艺术笔触下,也带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其境界是格外动人的。明月本无情,反来送行人。诗人把他对故乡的爱熔铸到了与明月相依的关系中了。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写舟行的路线。晚上诗人由犍为县境内的“清溪”出发,沿小三峡向渝州进发(“小三峡”指黎头、背峨、平羌,志书,称小三峡)。这里风光旖旎,绿水迢遥,青山万迭,山光水影,楚楚动人。“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面对这如画风光,怎会不留连钟情呢?

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既是揭示题旨的关键句,又是引起诗人诗情爆发的燃烧点。“思君”即思念峨眉山月。为什么“思明月不见”呢?这是因为,诗人趁“下弦月”从峨眉附近篷舟“下渝州”,至少需要七八天。诗人到达渝州已是月底,他碰上了一个“月黑头”。再从诗题《峨眉山月歌》看,说“君”是指“峨眉山月”,似乎更符合诗人的本意(当然也不排斥“君指友人”的说法)

全诗紧扣“月”字运笔,首句出一“月”字,写抬头望山月;次句着一“影”字,写低头看江月;三句补一“夜”字,写行舟趁明月;结句以一“君”字,点明不见明月时的怅然情思。可以说全诗句句写月,处处扣月,但含而不露,十分耐人寻味。熟悉李白诗歌的人都知道:“峨眉山月”在李白心目中是非同一般的。李白爱月,尤爱故乡之月。“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雨后望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诗人把故乡的明月比作美人手中的“团扇”,比作“白玉盘”、“瑶台镜”那样高洁珍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人看见床前的明光和天空的明月,就想到了久别的故乡,想到了故乡的亲友和壮丽山川。可见“峨眉山月”在诗人的心目中已成了故乡的化身。因而题吟“峨眉山月”就是游子思乡的真情流露,它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执着眷恋之情。

(摘自《语文园地》198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清溪峨眉山江水
春江水暖
长相思·江水东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喜清厌浊 清高脱俗
清溪河
初上金马仑开始吟诗消遣
山歌好比春江水
峨眉山游记
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