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人为什么会相信许多假东西

1986-11-01王梓坤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6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事物

王梓坤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这是德国谚语,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却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倾向。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的: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这些优点是极可宝贵。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当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进一步说,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总之,贵在一个“新”字。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说“独立思考”,好象与“向群众学习”相矛盾,隔群众越远越好;说“独立思考”,好象必须想入非非,越稀奇古怪越好。其实都不对。善于思考的人,既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相反,不向群众学习,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坚持错误的主观成见,决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

历史上许多有贡献的人物,都很会独立思考,他们这种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

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笛卡儿是法国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解析几何的首创人。他可以算是历史上最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一了。还在少年时代,笛卡儿就有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他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除了学校中的功课外,他还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可是,在总结学习成绩时,他却毫不自满,甚至犹豫了,以致怀疑自己学得的东西是否可靠。他说:“当我完成了一般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了。从这些疑难和错误里,除开日甚一日地看清自己的无知以外,似乎并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收获。”例如,“在哲学领域里,没有一条真理是能够不引起争论和怀疑的;而其他的科学又都从哲学里取得原理。”因此,在笛卡儿看来,疑问是无处不在的。这说明在他的脑海里,独立思考的火焰正在炽热地燃烧。在一度彷徨之后,他忽然大彻大悟了。他说,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训是:“决不可过份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那么,怎么办呢?他提出了四条思维的法则:

第一,任何东西在未认清确实是真的以前决不能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说,必须小心,避免轻率和偏见。我所接受的,应当是我认为十分明显而又清楚,绝对无可怀疑的东西。

第二,我要探讨的疑难问题,应当尽量加以划分,而且是怎样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便怎样划分。

第三,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按部就班地往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甚至在实际上没有先后关系的事物中也要假设出一个顺序来。

第四,不论在任何地方,搜罗必须齐全,观察必须广泛,直到自己相信没有遗漏时为止。

以上是笛卡儿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从历史上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问;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笛卡儿如此,其他许多思想家也无不如此。本文以下三节,便分别谈这三件事。

爱因斯坦应该算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了。然而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已打下了结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受骗上当的机会,使人生少走许多弯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可是,这不会影响专业学习吗?的确,我们的精力,主要应放在攻读专业上,从精于一开始,逐步扩大根据地而走向博。然而这不是说,学专业时其它的书一律不能看。那“应做的功课已完”的余暇虽少,但积少可以成多。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解的问题便多,于是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这样,知识之球,便越滚越大。反之,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得少,对许多事物便不感兴趣,从而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不仅读书如此,世界上许多事物,发展下去,都有这两种循环的可能。我们应力争前者,千万不要卷入恶性循环的涡流中去。

“为什么”、“怎么办”及其它

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前者追究原因,后者提供对策。只有搞清原同,才能想出办法。办法通常是多样的,必须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写了一本书,名叫《选择的必要》,可见他非常重视最佳方案的选择。

书,无非是作者一次系统的、有充分准备的长篇发言。其中讲的,对的居多,错误也有。读书时反复思考,可以起到消化、吸收、运用和发现问题、跟踪追迹的作用。下列事项,可供读书时参考。

1.区分客观真理和主观成见,哪些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事实、定理、定律或理论,哪些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说、成见、信仰或迷信。对前者主要是虚心学习弄清道理,不要花很大精力去对着干。

2.研究正确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有哪些事实或理论根据。在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能把它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吗?我能不能再给出新的证明。

3.对某个结论我有些怀疑,我觉得它的证据不充分,甚至有漏洞、有问题,于是我试图举出反例或国实验来推翻它。

4.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个结论还正确吗?需要作哪些修改?

5.某些概念、结论、定理、规律之间,有没有本质联系,它们与其它学科的内容有无类似之处?

6.现在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方法或启示吗?

以上问题主要供念理科书时参考,至于其它学科,情况当然不完全一样。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自然不可一般而论,就是理科中各学科,深钻下去,也要分别对待,有所区别。

“大用之则大成”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同样,在思考中才能学会思考。斗争锻炼才智,脑子越用越灵。唐甄在《潜书》中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要使思维深入,一是坚持刻苦钻研,一是注意思想方法。

人们追踪一种新事物,往往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愈强,钻研劲头愈大,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要搞个水落石出。因此,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之一,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都很重视它。

长时间的刻苦钻研是成功之母,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条件。然而,如果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收效就会显著得多。

当我们的思维难以深入时,可以向群众学习,向书刊学习,但有时不如直接向大自然或社会请教更为有益,这就需要通过观察和试验。大自然常会教给我们一些完全出人意外的新事物。

(周祥初摘自《科海泛舟》,标题本刊有改动)

(题图:刘孝沅)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事物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努力做独立思考的智者
单独中的洞见
读凌宗伟《核心素养要聚焦于人的“独立思想”》
春的消息(节选)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