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书厄”
1986-11-01舒萱
舒 萱
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丰富异常。历经数千年,源远流长,极尽曲折。每每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兵燹的灾祸,统治者的专制,侵略者的践踏,都使书籍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厄运。现择其大者,简辑如下。
秦始皇焚书坑儒
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封建王朝,采取极端愚民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某日,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博士淳于越主张学古法,行王道,施仁政,分封诸侯,遭到丞相李斯的反对。李斯认为,儒生以古非今,各尊私学,诽谤朝廷,惑乱人心,不利政令贯彻执行。他主张禁私学,焚诗书。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遂下令全国除秦史和博士官所藏书籍外,一切史书和民间所藏《诗》、《书》六艺、诸子百家书籍,概送官府烧毁。凡令下三十日不送者,判以徒刑,黥面并罚筑长城;凡聚读《诗》、《书》者斩首;以古非今者灭族;知情不报者同罪连坐,若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只有医药、卜筮和农艺书籍不予焚烧。并活埋了反对他的儒生460余人,历史上谓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开文化专制主义的先例,自春秋战国以来积累下的诸侯史记、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等书,焚毁殆尽,有所谓“百家之传,至秦而绝”,古代很多书籍因此而失传,使书籍第一次遭受巨大的厄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在于箝制思想,“以愚黔首”,“使天下无异议”。但“箝语燔书,奏欲愚其民,而不能愚陈涉。”(王应麟《困学纪闻》)秦始皇的专横暴戾不但未能挽救秦王朝的灭亡,反而导致了它的迅速覆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唐代诗人章碣诗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对焚书坑儒的辛辣讽刺。
项羽纵火烧秦宫
秦所焚毁者只是民间私人的藏书,政府和博士官的藏书都还保存在秦宫室。公元前206年,楚怀王约定,谁先攻下咸阳,消灭秦国,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将领,分兵攻秦。刘邦先破咸阳,项羽为争王位,引大军四十万,破秦军,再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政府及博士官典藏的图籍荡为灰烬。.“秦之焚书,焚天下之人所藏之书耳。其博士官所藏则故在。项羽烧秦宫室,始并博士所藏者焚之。”(《资治通鉴》卷七《秦纪》注)幸亏,“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才使这部分图书免遭焚毁。后“汉王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疆弱处,民所病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书·肖何曹参传》)
王莽篡汉焚典籍
汉初,仍禁止民间藏书,汉高祖不大注重文化,陆贾向他讲《诗》、《书》,他斥之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直到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才取消禁止民间私藏图书的法令——秦律《挟书律》。汉武帝鉴于秦焚书的教训,鼓励民间“献书”,由政府第一次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并重视藏书,在宫内建立了专门藏书的国家图书馆和设置了专门抄书的官员。汉成帝时又派陈农到各郡国去搜集遗书。经过广泛征集,民间藏书陆续献出。据传秦焚书时,京都两个“秃发老伏生”,偷偷将家藏书籍一千余卷,藏在湖南沅陵县二酉山古洞里,后听到汉王朝征书,便把竹简书籍带到京城,满朝文武,无不感动,不惜千金,争相购买。有所谓“赤帝西来天地清,遗经争购千金轻。”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则把孔子故居墙壁中所藏大批书籍献给国家。其中有《古文尚书》、《古论语》、《古孝经》、《礼记》等儒家经典,加上肖何所收秦丞相府的藏书。这样,政府的藏书大增。正如刘歆在《七略》中所说:“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但因埋藏日久,简策多有脱落错乱,汉成帝令刘向父子负责整理,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收集图书共计33,009卷,开我国历史上校书编目之先。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争权,长安兵变,遂使汉朝历代广泛征集和整理的典籍大部被焚。
董卓发乱燔荡洛阳
东汉王朝比较重视文化。东汉初年,光武帝迁都洛阳,从长安把部分皇家藏书迁往洛阳,藏在兰台、石室,并在全国征集图书。四方儒生纷纷前来献书,所收新书,分别藏在东观和仁寿阁。明帝时令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此外,《东观汉记》、《汉记》等书也都是奉愉旨编撰的。这时官府藏书发展很快,仅《汉书·艺文志》就收书13,269卷。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恣纵士兵大肆劫掠,致使朝廷在兰台、石室、东观及仁寿阁所藏图书缣帛尽遭洗勃,损失极大。士兵们把图书缣帛或做帷帐、车篷;或做提囊、口袋。可见当时所藏帛书数量之大。劫后所剩图书运往长安者仅七十余车。抢劫伴随纵火,宫殿、宗庙、府库、民家、村落、集镇均遭燔荡,繁华的东都一片焦土。
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魏晋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魏继续采集遗亡散失在各地的图书,并派秘书朗郑默进行整理。西晋时再加搜集,在汲郡挖掘出战国时魏襄王墓(或说安釐王墓),得竹简小篆古书数十车,十余万言,经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易经》、《国语》等十六部古书,收藏于秘府。晋武帝令秘书监荀勖负责整理秘阁藏书,他编著《新簿》,把图书重新分类编目,共计甲、乙、丙、丁四类,有书29,945卷”藏书又有发展。
公元113年(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族首领刘聪遣部将刘曜、石勒攻陷洛阳,俘怀帝,纵兵大掠,杀晋王公、百官、士民三万余人,烧宫庙、官府、民房,史称“永嘉之乱”。自东汉末年董卓烧洛阳后,魏晋两朝经营近百年的洛阳,又一次化为灰烬。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东晋之初,典籍混乱,著作朗李充负责整理政府藏书,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只剩下3,014卷。后宋、齐的国家藏书又发展到18,000多卷。梁秘书监任昉编造国家藏书目录,除去佛经还有书23,106卷,比以前更有增长。侯景渡江攻陷建康城,纵兵烧掠,但文德殿藏书尤存。南朝梁元帝肖绎据江陵,派兵攻灭侯景,收文德殿藏书及公私经籍,又曾特地派人到洛阳市场的书肆购书,据说他在江陵的藏书达十四万余卷。
公元555年,西魏宇文泰与肖詧合兵攻破江陵。梁元帝自认为,读书破万卷,文武兼备,仍免不了亡国,便把收藏在天府的古今图书十四万余卷尽行焚毁。叹曰:“文武之道,尽今日矣!”西魏军掳江陵府库中所藏全部珍宝,捕捉王公百官及居民数万人,分赏魏军作奴婢。长江流域第三个经济文化中心被彻底破坏。
安史叛乱掠长安
隋唐统一中国后,注意收集书籍。隋文帝采纳秘书监牛弘建议,下诏天下:献书一卷,给绢一匹。校写完后,归还原主。藏书增达三万余卷。隋炀帝令秘阁藏书,限写五十副本,又大加收集,藏于洛阳,计达89,666卷,但后大半散佚。唐高祖继续收购遗书,重加钱帛,数年间,群书略备。太宗时,令狐德棻、魏征等人又请太宗下令征书,并派学士校定,藏书为之大增,共有3,060部,51,852卷。此外,尚有佛经、道经2,500余部,9,500余卷。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56年攻入长安,大肆搜掠屠杀,无数村镇变成瓦砾。据《旧唐书》记载“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录一百二十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贼陷后,皆被焚烧。”事后,官府出钱大力收购,“数月之内,唯得一两卷”。可见其毁损之惨重。
靖康之乱金人劫典籍
宋初有书万余卷,后又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并下诏书遣使臣搜访散亡之书,共得书籍正副本八万卷,藏于崇文院。真宗时,命秘阁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于龙图阁及太清楼,另在王宸殿、四门殿也各有藏书万余卷。总计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共有书3,327部,39,142卷。后遭火灾,书多煨烬。存书迁于崇文外院,并重新补写,书成藏于太清楼。仁宗时,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崇文总目》,书凡30,669卷。徽宗时,更《崇文总目》为《秘书总目》,并下诏购求民间藏书,又建局设官总理补全校正典籍,募工加以缮写后,分置于宣和殿、太清楼和秘阁,这样北宋历代王朝总计藏书达6,705部,73,877卷(《宋史艺文志序》)。
靖康元年冬(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金人俘宋徽宗、钦宗及后妃等数千人,搜括珍宝玩物,仪仗冠服等公私积蓄北去,宣和殿等处藏书也荡然无遗。东京城中为之一空。
清帝大兴文字狱
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搞愚民政策,累兴文字狱,禁毁违碍书籍。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有几十起大小文字狱。成千上万人遭迫害,许多著作被焚毁。他们还往往假借征集、审查、编纂书籍之机,推行.“寓禁于征”的政策,查禁销毁违碍图书。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把图书分为全毁和抽毁两类,经他认可需要全毁或抽毁的书目就达三千多种,曾经数次颁布全国,下令缴送销毁。据《咫进斋丛书》所裁的违碍书目,就分为全毁、抽毁、禁绝、违碍四类,共2,413种。又据有关《四库全书》的档案记载,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先后奏销书籍达24次,共收应毁版籍68,339块,共计焚书538种,13,862卷之多。其他未焚而经抽毁及改易字句者不计其数。从民间征集的大量图书,仅一半收入《全书》,另一半均被销毁,损失极为严重,许多书籍竟因而亡佚。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当然,编纂《四库全书》,在整理、保存和总结古代文化遗产方面,也有其重要贡献。
北京城藏书遭洗劫
公元1900年(清光绪26年),帝国主义列强为瓜分中国,英、德、俄、美、日、意、法、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接着是一场贪婪、残暴的烧杀抢掠,其罪行惨绝人寰,其损失无法估计,而文化遗产之损失尤为严重。清王朝的皇宫、衙署和陵园、王公大臣及民间所收藏的大量文化典籍,古玩字画,奇珍异宝,或被抢劫,或遭焚毁,所剩无几。据《庚子纪事·义和团》(一)记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翰林院所储永乐大典,百世之珍,亦毁弃流散。”“翰林院失去《永乐大典》六百零七本,其他经史载籍四万六千余本。”该书还记载:据清内务府调查,宫内还遗失了包括《历圣翰墨真迹》、《玉牒》草稿、《穆宗实录》、《丙夜乙览》、宋版《后汉书》等大量“人间难见”之图书典籍珍本。此外,“津城失守之日……其书籍字画之类,除日本人辇去少许外,大抵聚而毁之。”
经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永乐大典》这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从灰烬中仅残存60余册。帝国主义强盗毁我中华民族文化的罪行,不仅给我国,也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国解放后,国家多方搜访,才汇集了730卷,于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大约仅为原书的三十分之一。
帝国主义的另一罪行是毁我闻名于世的圆明园。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攻占该园,园内的珍贵文物、历史书画、金银珠宝,被洗劫一空,毁于一炬。除《永乐大典》外,藏于文源阁的巨著《四库全书》也化为灰烬。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这伙强盗的罪行极为愤概,他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东西,另一个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把腰包塞满,另一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挽手,笑嬉嬉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裁判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千佛洞典籍被盗骗
千佛洞又名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是举世闻名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初,为防兵乱,有人把两晋以来至宋初的大批写本书、艺术品等封藏在此。这批古籍究竟有多少,无法精确统计,估计不下25,000多卷。包括儒家经典、史籍、经卷、医药、诗词、小说、小曲以及信札、帐簿、日历、户籍、契据等,是研究我国中古史、中亚史、文学、文字学等的无比珍贵的资料。
这个宝库,几百年来无人知晓。公元1900年(清光绪26年)佛龛坍塌,被一个姓王的道士修洞时发现。清政府腐败无能,置之不理,而侵略者却闻风而至,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各择其精者三千余卷,盗骗捆载而去。剩余八千多卷,直到1909年,由清政府下令送北京京师图书馆保存,后经收集,约达一万卷。
在斯坦因盗走的古籍中,有一部印本《金刚经》卷子和一幅《敦煌星图》卷子。
《金刚经》长约一丈四尺,高约一尺,是用六块雕版印刷,另加一张扉画拼连而成。卷首扉画,绘着释迦佛端坐在孤独圆莲花座上,对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情况。妙相庄严,栩栩如生。四周诸神佛环绕静听,神色肃穆,姿态自然。卷尾刻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阶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雕刻精美,刀法娴熟,字体古朴道劲,墨色浓艳鲜明。咸通九年为公元868年,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这是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敦煌星图》,大约绘于八世纪初叶,内容相当丰富。图上共画有1,367颗星,从十二月份开始,沿赤道上下连续分画成十二幅星图,最后是紫微星图。这是当代世界上描绘在纸上最古老、数量最多的星图。星图的作用类似地图,是人们观测恒星,认识星空的一种形象纪录,根据坐标位置,可认识天上的星星。可惜这些国宝,均被斯坦因盗往英国,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凡此书厄种种,充分说明,书籍的命运,往往与国家、民族、政治、社会斗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积累了许多文化、科学知识,写成了许多书籍,又因政治斗争,社会动乱,战火不息,而丧失了许多书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不然,我灿烂的文化艺术,将会更加大放异彩。
(徐士春推荐,摘自《世界图书》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