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孩子

1986-08-20笑冬

中国青年 1986年4期
关键词:升学率大学家长

笑冬

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否存在某些不对头的地方,是近来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导者议论较多的问题。这个问题重被提出,是由于一些学校相继出现了下列事件:

一个刚升入初中的女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考试必须前十名“的要求,深感竞争无望,于是自杀身死。死前还对着录音机哭诉一番。

一个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平时常以有教养的文明人自居,声称考不上大学就不活了。加之社会上的其他影响,离上考场还有一年的时间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某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因学习竞争的心理压力太大,突然神经分裂,只得退学。现在社会上无所事事。

一个小学生因期末考试成绩不好挨了父母的打,于是离家出走,在大街上的白菜垛下面躲了四天,吃了四天白菜帮。从此父母倒是不敢再打了,但对如何教育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当然,因教育不当出事情的是个别现象,但它所蕴含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为此,我们走访了某市的六所中学,十几位学生,十几位教师和教育领导者。鉴于市重点中学仅占全市中学的2.3%,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普通中学的非尖子学生身上,通过他们的眼睛去折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问题所在。

下面这个孩子的情况与上述四则消息所反映出的问题似乎恰恰相反,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无论从数量和程度上讲都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孩子说:

我和我哥都够惨的,我爸费了好大劲儿让我哥上了高中,可才学了一年又让他退学了,说他“没戏”,与其蹲班,不如早点找事做。我爸路子硬,他是房管所的工人,认识好多人,没费多大劲就给我哥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我妈也不含糊,她就在我家胡同口的菜市场上班,我们学校也在这条胡同里,学校的老师她都认识。我妈一见了老师就满脸堆笑,紧着套近乎,对他们大行方便。这当然都是为了我,我比我哥还不如,小学考中学都没够分数线,不是我爸我妈跑前跑后,我连初中都上不成。谁知道我们哥俩是怎么回事,从小爸妈没抓紧呗。上小学我爸就不怎么管我,说什么“小子就得淘,不淘还叫小子吗?”再说他也顾不上,他正攒钱忙着搞“家庭建设”呢。他那时最大的愿望是买个电视机,老念叨。后来总算抢回个九英寸黑白的,高兴得什么似的。天天二两酒一喝,守着电视机看。我当然也跟着看了,他一般不管,有时就在我脑壳上拍一巴掌,喝道:“去去,做作业去!”我到我爸自己盖的后小屋磨蹭一会儿,出来时他已经把前面的碴儿忘了。

初一时我功课有点长进,我爸觉得有了点希望,对我说:“你爸你妈这辈子就这么回事了,我们可就指着你了。我们当工人、售货员这么多年才几十块钱,又脏又累。你要是上了大学,一毕业就是五十六,工作又体面又轻省,多好。”不过他们很快就泄气了,当着我面就摇头叹气说:“没戏,没戏,一个不如一个。”我本来劲头就不大,这么一来更皮了。不及格就不及格,反正有我爸我妈呢,我哥能有工作,我也吃不了亏。这两天他们又在一起嘀嘀咕咕,我知道就是商量我的事呢。

我们班是个乱班,上课也敢打架,扔板凳。老师见了我们没笑脸,讲课讲完完事,你们爱听不听。有的老师特别偏心眼,上课提问总是叫那几个学习好的同学。我们嚷起来:“老师,你为什么总叫他们呀?”老师一瞥眼,说:“我愿意。叫他们回答省事,让你们回答我还嫌耽误时间呢!”快复习考试时,老师把好学生叫到一块,告诉他们复习重点,其实就是考试题。轮到我们时就不冷不热地说:“为了减少你们不及格的人数,我来给你们复习复习。”哼,学校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把我们培养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实那都是冲着能上大学的好学生,而对我们的要求一点不高,能对付毕业就算完了。

第二个采访对象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希望孩子考上大学的心情极为迫切,对孩子施加的压力也不小,但想法却和那两位工人家长没什么区别。这个学生对考大学及考上大学后所抱的态度也很值得深思,她还这样说:“我们班上差不多都是我这种想法。”这就更值得深思了。

别提高考的事儿了,一提我就头疼,压力太大。压力是各方面的,哪都有。先说父母吧,他们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孩子怎么能不上大学呢?他们上班就是互相比,你的孩子如何如何啦,我的孩子如何如何啦。我们每统考一次,他们就得比一次。回家就和我说:谁谁家,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这回就看你了。今年考不上,明年也让你好受不了。亲戚之间也比,我姑姑的几个孩子上了大学,我爸爸能不着急吗?邻居也老问:该考大学了吧,有希望吗?上街买菜都不让你安生。我有时烦得不行,心想:千万考上吧,考上就省得你们老说了。好象我上大学就是为了这些舆论。当然也是为了对得起父母那片心,对得起那些蜂王精、白木耳。唉,妈妈天天让我吃,人都快吃傻了,也没见记忆力增强多少。

考大学也是为了我自己,就象父母说的那样:上大学是为了你一辈子好,当工人受累,上大学工作轻省。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我可不想当工人,所以上大学是我唯一的出路。我也不想上什么重点大学,随便考上一个就行。我接触过一些考上大学的人,他们都说比上高中轻松多了,能混及格就行,反正前途已经有了保证。我也是这么想,现在咬咬牙,考上后就彻底轻松了,我也不再努力了,我实在苦够了。

下面这个学生离高考还有两年,而学校里已是一派紧张气氛。他讲述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所作的种种努力,也道出了教师们不得不为之的苦衷。问题就在于这个“不得不为之”。

我是在普通中学,第三世界。我们区只有一个第一世界(市重点)。中考我们学校的最高分(540)是他们的录取最低分。而他们的最高分(560)又是×区市重点的最低分。所以第一世界里还分一二三世界呢。对我们普通中学来讲是比升学率,对他们来讲就是比重点大学升学率了。

前两年我们学校升学率比较高,附近中学的学生纷纷转到我们学校。去年升学率降下去了,结果好多学生又转了出去。现在就是这样,哪个学校升学率低,哪个学校就站不住脚,好学生就不往你学校考。老师、领导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开口闭口升学率。为了打翻身仗,我们中考那年,学校千方百计把好学生都动员留校了,包括暑假可以去北戴河这样的鼓励办法。老师一心一意要放卫星,说我们是振兴学校的希望,对我们这届什么都配备最好的,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条件,而且总对别的年级夸我们。为了激发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想尽了办法,真是五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而且每考一次就排一遍名次,当着家长向全班公布,就是要刺激刺激你。不光是我们学校这样,哪都一样。区里对各学校也排名次,每年高考结束,就得根据升学率排一次。这不是公开的,可学校领导心里有数,他能没压力吗?所以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特别重视分,分分必争。老师常跟我们说:一分之差就能挤掉多少人呀。我们脑子里全是分,连演节目都说分。有一次我们说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最后一句台词是:你要不打他不管饭。结果我们改成:你要不打就扣你的分!弄得台下哄堂大笑。

我们已经不那么怕考试了,考油了。考试培养了我们两种能力:应付考试的能力和作弊的能力,这些都够写本书的了。我们有第六感官,有时看着看着复习题,会突然冒出个念头:这道题准考。这种感觉八九不离十。作弊的花招就别提了。除了作弊,还有抓阄儿和扔钢镚儿呢。比如选择题有三种答案,让你回答哪个正确。他做不出来,就分别在三张纸团里写上ABC,然后抓阉儿,抓着哪个就算哪个正确。纯属瞎蒙,可有人靠抓阉儿居然比自己做的人分还高呢。老师为了增强我们的高考能力,什么样的题都出尽了,比如考历史,有一道题是猜谜语:四舍五入,打一历史人物。你猜是谁?猜不到吧。武则天(五则添)!

听了这三位中学生的讲述,我们不能不产生几丝忧虑:照这样下去,能培养出四化建设的大批人才吗?

最终衡量教育质量的不是升学率,而是教育“产品”本身。“产品”是否过硬也不是以考分一锤定音,而是看他在实践中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可现在“产品”还没有出来就已经看到了问题。一个孩子说:及格不及格无所谓,反正有我爸我妈呢。另一个孩子说:好歹考上一个大学,考上后就不再努力了。就算她们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找了一个好工作,可这样的“产品”是合格的吗?严重的是这并非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一批人的问题。据有些老师反映:在不少普通中学,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很少督促、管教孩子,甚至撒手不管。而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放弃教育的倾向。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第一个孩子差不多,没有压力,无所追求。看来,所谓压力主要来自高考竞争,而高考升学率仅占全国中学生的10%左右,那么至少50%以上高考无望的学生,压力该从何而来呢?

第二个孩子倒是压力不小,可是却十分缺乏学习的“内动力”,几乎全靠外界压。照理讲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有旺盛求知欲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渴望的时期,这便是重要的“内动力”,家长和学校理当全力扶植和支持。在采访过程中,只有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们:他渴望将来在科学上干一番事业。听老师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界,他很兴奋,想今后研究生物;后又听老师讲物理上的四大定理还未得到完满解释,他又激动不已,想在物理上作出成绩。尽管这个学生“想法不定”,但这种渴望和热情是多么可贵。只可惜这样的孩子数量不多,家长追求最佳出路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压”掉了很多孩子的渴望,把学习变成了枯燥和痛苦的事情,放松学习倒成了精神上的解放。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由此又回到了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教育思想包括的面很广,如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方向,对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的战略想法等等。我们可以集中在究竟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分析。

先看家长的想法。前面提到过,在很多家长眼里,高考竞争实际上就是最佳出路的竞争。“望子成龙”最实际的就是指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而这个“好”字又往往指“轻省”、“体面”。可见,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虽大,但对孩子的志向要求并不高。另一些高考无望的孩子家长的愿望则是“不成龙别成虫”。不成虫的意思主要指别学坏,别当小偷流氓,长大好好孝敬父母。这要求自然就更低了。在这两种思想指导下,家长采取的教育方法通常是压力加营养,娇惯加打骂。压力常是靠讽刺和威胁,有个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家长说:鸡蛋白给你吃了。孩子考了100分,家长嗤之以鼻:你那个100分不及重点学校的80分。打骂的结果常使家长得到报应,孩子相互传授经验:再打你就跑,下次他就不敢了。甚至动不动以死相逼,弄得家长毫无办法。有些家长因自己孩子不成器而指责学校教育无能,这至少是不全面的。一位老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事业心强,孩子也往往志向高;家长回家就甩牌、喝酒、看电视,孩子也不学习。

当然学校的教育也存在问题。正如第三个孩子所反映的那样。我们的口号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学校的工作中心实际上是追求高考升学率,这种追求又主要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因为升学率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站住脚,领导治校是否有方,教师教学成绩如何,该校能否得到上级的支持、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升学率。因此明明知道已经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还是要追,不敢不追。这个“片面”是多方面的,它至少忽视了“德”和“体”,因为高考录取在这两方面的要求很低,不犯罪、无残疾即可。在“智”上的片面性也显而易见:凡与高考无关的知识和兴趣爱好经常受到排斥;考试主要考那些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因而能力的培养受到冷落;频繁的测验、猜题、压题倒是提高了升学率,但也带来了它的副产品—“考试油子”和“作弊大王”。以上几点都还不是最大的片面,最大的片面是抓住了10%,放松了90%。如果良好的教育在一个相当数量的人身上留下的只是浅浅的印迹,如同一片浮云从头上飘过,看似留下一片绿荫,而浮云一过,又是光秃秃的大地,那么,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望?民族振兴何日可待?

公平地说,教师和学校并不是没有看到上述问题,他们也力图作得好一些。但高考指挥棒迫使他们不能不拿出最大的精力,甚至不顾拖垮身体去为升学率决一死战。一句“不得已而为之”道出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体制的改革并非易事,光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改不行,光下面改也不行,也改不彻底。然而,千头万绪,最首要的还是教育思想必须对头,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就知道该改什么、怎样去改。这个问题不仅值得家长去讨论,学校去讨论,也应该引起制定政策的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题图:肖星)

猜你喜欢

升学率大学家长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