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智商:聪明1+聪明2

1986-08-20王通讯

中国青年 1986年7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恶魔成才

王通讯

青年学生的基本心理是成才。但是,真正能够成才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个事实足以提醒广大的青年学生,应该在呼唤人才的时代面前进行必要的反思:我真正具备成才所必须的智力素质吗?

在国外的人才研究中,智商高低成为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智力测验尚不发达的中国,人们则习惯地以某甲“很聪明”,某乙“不大聪明”来模糊判断青年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倾向于将学习成绩优劣作为模糊判断的尺度。于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以自己较高的分数为依据,自认为脑瓜不错,很聪明,来日必定大有作为。

历史是最喜欢开玩笑的。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有的成了日后社会上的佼佼者,但也确有不少人在走向社会之后,反而成绩平平;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些在校成绩一般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反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似乎相互矛盾的人才现象构成了对传统认识水平的“聪明”的挑战:“聪明”到底是什么?

当心理学家们热衷于用阿拉伯数字定量表述人类智慧的时候,美国耶鲁大学人类智慧心理学家史端保在潜心探讨智力的范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智力”是“言词上的智力”,指的是用词范围广泛,理解力强,学习迅速,言语流利,能就多种话题从容谈论等;“第二类智力”是“解决困难上的智力”,指的是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眼前困难,判断力良好,能采取最适宜的态度去处理问题等;“第三类智力是“实用上的智力”,指的是善于估量形势,能够判断如何才能达到目标,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所感觉等。史端保的这种见解,显然远远超出传统观念对智力内涵的理解。我以为,这种宽范围的“大智慧”说,对我们认识评价人类智慧、学生智商颇具启发意义。那些从传统眼光看去“大惑不解”的人才现象,正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同时,我还想对以上大智慧学说表达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归纳,提出“聪明1”与“聪明2”的概念。

“聪明1”的直接表现就是学习成绩好。实际上这种聪明主要靠的是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力与表达力(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优胜;“聪明2”的直接表现是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并转化为社会效益。显然,这种“聪明”就不仅仅是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力、表达力所能产生的了,它需要更多智力因素的配合。国外有的学者将构成“聪明1”的智力因素称之为“书面文化能力”,而将这以外的能力称之为“非书面文化能力”,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由于传统观念对“非书面文化能力”所包含的智力因素常予忽视,所以我特地用“聪明2”加以概括,并将它提高到重要的地位。

那么,“聪明2”到底是哪些“非书面文化能力”构成的呢?比如:洞察力、适应力、影响力、说服力、统御力、社会交往力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走向社会之后的成长更为重要。“聪明1”与“聪明2”的关系是:“聪明2”固然有赖于“聪明1”;但仅仅“聪明1”好,“聪明2”不佳,那么“聪明1”往往难以发挥。古往今来,一些人满腹经纶,难酬壮志,除去社会因素的限制之外,恐怕自身“聪明2”的欠缺是一个重要原因。“聪明1”的具备,主要靠个人的刻苦勤奋;而“聪明2”的具备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多重多种关系,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深入社会实际,甚至身处逆境,才能真正获取。

中国历史上的贾谊、苏东坡都是才学绝伦的人物,他们俩在社会政治舞台上的遭遇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后人评说二人对历史的影响与贡献,则苏胜于贾。究其原委,乃是后者“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识”,就是见识,它靠的是“社会洞察力”。贾谊没有认识到团结老臣对于开创事业的重要,而一旦遭贬,又不善于在社会潮流中驾驭生活,以至郁郁早死。如果说,在“聪明1”上苏贾水平相当的话,那么,在“聪明2”上二者就分出了轩轾。也可以说,“聪明2”的不足,限制了贾谊“聪明1”的发挥。

不少青年朋友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由此,我想到著名利学家N·维纳讲过的关于“摩尼教恶魔”与“奥古斯汀恶魔”的典故。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维纳将人们选择不同的成才目标、从事不同的工作看作是与不同的对手(魔鬼)打交道。无论从事哪种工作,对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对手是不为自己的策略保密,不会随机改变策略的,如跳高运动员所面临的横竿,它不会怕你跳过去而在你跨越时突然升高两厘米;另一类对手则不然,它会为自己的策略保密。会随机改变自己的策略,如围棋运动员所面临的抗衡对手,一方稍不留心,对方则乘虚而入。按照维纳的意思,前一类对手,可以称为没有恶意的“奥古斯汀恶魔”,后一类对手可以称为怀有恶意的“摩尼教恶魔”。读书求知、从事科学研究,类似与“奥古斯汀恶魔”打交道;打仗、办企业类似与“摩尼教恶魔”打交道。

维纳对成才目标与所从事工作的分析,很富哲理。他从哲学高度概括出由于成才目标的不同,立志成才者本身所应具备的智力素质并不一样。可以说,与“摩尼教恶魔”打交道比与“奥古斯汀恶魔”打交道要复杂、困难一些,越是同社会随机因素相关性大的成才目标,越倚重于“聪明2”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研究活动日益超出个人和团体的樊篱而走向社会化,“聪明2”的价值越来越高了。因此,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凡有志于为祖国四化有所贡献的青年朋友,千万不能满足于“聪明1”的锻炼;“聪明2”的天地是更加广阔、更加重要的驰骋天宇!

讲到“聪明2”,讲到“聪明2”中“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并转化为社会效益”,青年朋友很容易按照习惯将它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对的。但是我又以为,青年朋友很容易把这种结合理解为单层次的,从而造成认识上的简单化,带来实践上的挫折。大凡事业上有成就者,他们不仅仅善于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运用于本学科知识所面向的实际(如医学知识所面向的实际是病症),而且还具备了保证以上运用、以上结合能够进行、得以成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学得的。学者们说:“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红楼梦》上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里确实包含着远远超出“聪明1”的智慧。

有些青年朋友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所误解,以为以上云云不过是“处世油滑”、“为人机巧”而已。其实,这是因为论事者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是一个词汇,由于立场、观点、世界观的差别,见仁见智,各有不同。试问:能够看得清历史的发展方向,能够对当今改革做出颇有见地的预见分析,能够抓得住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能够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利用眼前机遇,能够看得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抓得住意义较大的攻关课题,难道不叫“世事洞明”?试问,能够争取单位领导的理解、支持,能够获得周围同志的友好相助,能够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进行客观分析,能够得到名师学者的指导点拨,难道不叫“人情练达”?有的青年同志别说通晓历史发展规律,就是对当今的改革也疑三惑四;别说争取领导的理解、支持,就是同自己周围同事的关系也搞得剑拔弩张,这样的同志是不是缺少一点必要的聪明呢?

由“聪明1”谈到“聪明2”,笔者的目的并非就智慧论智慧,而是想就当代青年的成才之路问题发表一点议论。不少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是热爱祖国、志向高远的,有的人还下了苦功,显露了才华。但是,不能不看到,的确有那么一些青年朋友以为学得一些书本知识,特别是懂得了一些国外的新思潮、新体系、新观点,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这是关在书斋里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改革实际的深入了解所容易产生的一种弱点,而这个弱点,由于有“聪明1”的支持而往往难以觉察。其表现是:观察问题比较敏锐,但有时偏狭;发表见解富于激情,但有时与实际相去甚远。其通病是,把相当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

记得有个典型材料报道说,某位当了厂长的大学生在一次有关管理知识的统考中,得分最高。采访这次考试的记者想“顺分摸瓜”,报道报道该厂长的治厂业绩,哪里料到,在这位得分最高的厂长领导下,该厂管理一片混乱,亏本亏到关门的边缘。大家看,从书本到实际,从“聪明1”到“聪明2”,有时相距会有多远?

历史呼唤着改革,改革造就着人才。一切决心为伟大祖国贡献青春的青年朋友,不仅应该胸怀奋发成才的凌云壮志,而且应该明了走怎样的道路以及具备怎样的智力结构。“聪明1”加“聪明2”才是我们时代人才的智商内涵。年轻的朋友,你以为如何呢?

(吴瑛瑛图)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恶魔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恶魔驾到奥列霍沃
《恶魔之 一》
赶走生活中的“小恶魔”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捕捉“恶魔”的猎手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