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一号文件”

1986-08-20陈开国

中国青年 1986年7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责任制政策

陈开国

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是人间的一大奇迹。每个善于正视现实的人,都会亲身感受到农村变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以下几个数字就足以说明这种成功。

1985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从30,477万吨增长到37,898万吨;棉花从4,334万担增长到8,302万担;农民年平均收入从134元增长到397元。这是建国以来从没有过的好形势。出现这种形势的深刻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改革。

新政策的基本点

我国的农民很早就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七十年代末他们再一次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农民提出的改革主张就是包产到户。这在过去是被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而批判压制下去了的。现在就不同了,党中央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作出了全新的判断,支持农民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从1982年起,这样的文件都列为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发出。到今年为止,已发布了五个“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指导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在八亿农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五个“一号文件”阐述了党对农村的新政策。新政策的基本点体现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和同农村实际情况的关系上,强调政策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强调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改革。新政策的这种异常鲜明的群众观点和实事求是精神满足了农民的基本要求,唤起农民巨大的创造热情,推动着改革的实践、理论和政策跨出艰难的每一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发布的第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文件,是《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虽然还没有以明确的话言提出农村改革,但它对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出了系统的总结,从指导思想上纠正了“左”的错误,强调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原则。这就在事实上为即将全面展开的农村改革准备了最基础的条件。正是在这个文件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农民开始了对合作经济新的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探讨。

从当时各地农民的实践来看,虽然已提出了众多的责任制形式,但多数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旧体制存在的弊病,这就是经营上的过分集中统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对那些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责任制形式,对它们在发展地区经济上的独立价值,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少数落后地区提出的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所包含的主要原则和积极意义,更是存在着认识上的障碍。这就是说,理论和政策需要向前推进,对农民的创造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以促进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农村改革。

1980年,党中央派出大批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到全国各地农村调查,随后召集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责任制,重点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包产到户问题。以这次会议内容为基础产生的中共中央1980年第75号文件,强调责任制形式多样化的意义,肯定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的责任制形式。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它表明:在现实中合理的东西终于争得了合法的存在,得到了理论上的承认,从而也就推动了理论的进步;农民在实践上的大胆创造,终于转化为正确的政策,政策反过来指导和推动改革更健康地发展。

实践还在继续发展,群众的新创造层出不穷。中央集中了农民的新鲜经验,在理论和政策上沿着75号文件开辟的方向,在1982年和1983年发布的两个一号文件中,把群众的创造概括成一个简练的新模式,这就是现在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联产承包制之所以是合作制的新发展,就在于它既坚持了必要的统一经营,以合作起来的集体力量去克服个体无法克服的困难,又承认家庭分散经营在合作组织内的地位,而且用一种经济的办法(联产承包)把二者联系起来,为二者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有这些,都是在过去的合作制理论和实践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正是在正确处理包产到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在新时期所具有的那种彻底的群众路线、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胆略。

商品经济不可逾越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封闭型的经济。这种体制和以往的农村政策都限制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束缚着,这种理论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农村改革的实践进一步证明,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认识和做法只能有害于经济的发展;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多种经营的发展,兼业户、专业户、乡镇企业的涌现,则推动了农村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变,加快了农村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进程。

五个“一号文件”在强调建立和完善责任制的同时,又不断阐发了另一个主题,这就是,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进一步搞好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同时又同各产业密切相关。改革是逐步推开的,政策是逐步放开的。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一步步被取消了,农民参加到流通领域里来,兴办自己的商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农民打通了同市场的联系,在市场环境中逐步把自己锻炼成新型农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生产要素在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小城镇在发展,人口就业和布局在发生变动,新的联合和合作在形成。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改变着农村的面貌。

农村正在经历着激烈的变化,正在发生着难以预料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料的,这就是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内在的活力与动力。合作经济和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一定会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几句结束的话

回顾几年来农村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从而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实践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靠群众创造与政策引导的密切配合,把改革推向前进。这种现代形式的政策,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关键。(宿利群图)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责任制政策
我看交子的起源
政策
政策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助企政策
政策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