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素质与新时期青年工作

1986-08-20理夫王通讯金观涛等

中国青年 1986年8期
关键词:清官科学理论

理夫 王通讯 金观涛等

编者按:本社5月30日召开座谈会,邀请了各界专家、学者探讨当代青年素质、评价青年的标准及新时期青年工作特点等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李泽厚、刘再复、严家其、理夫、包遵信、金观涛、刘青峰、王燕滨、王通讯、李宗凌等十余人,现将座谈会发言记录摘要刊登如下。

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当代青年

理夫(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现在大家都抓一个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都想在这面旗子下作文章。但对精神文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拉回到过去老轨道上去,就是五十年代的轨道。偏离了这个轨道就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发生了问题。在老轨道上行进的是牛车,赶车人手拿一根鞭子,从严控制,让牛稳稳当当地走,别出问题。持这种想法的同志把五十年代说成“黄金时期”、“理想时期”。另一种基调是八十年代的,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前进。搞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压制,而是激发、诱导、鼓励,活跃思想,在各种议论中,择其善者而从之。

前一种理解实际上抱着“纠偏”的意图,认为我们国家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胡启立同志说过,不要把五十年代说得那么好,那时也有风气不正的地方,比如不讲真话。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回到五十年代去,实际上是恢复旧体制,因为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青年的问题,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很大部分是针对青年的。我们要反对封建宗法观念,不能用宗法观念要求青年。如果我们的政工干部总是用五十年代的标准衡量青年,那就会把八十年代的青年看得一无是处,看成异已的力量,我们这个社会就危险了。我看未必是这个状况。现在青年对改革的要求特别强烈,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关心社会,渴望振兴中华。因此,如何评价新时期的青年,用什么标准衡量,应该开展讨论,作具体分析。现在实际上在衡量八十年代青年的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个问题不解决,青年工作是很难做好的。

王通讯(国家科委人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八十年代的青年不能说今不如昔。总的说来,现在青年的素质比过去好,当然也存在问题。但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五六十年代有许多书和文章都讲怎样谦虚谨慎,怎样少犯错误,宣传的是封闭式的自我完善。现在如果还讲这些问题,青年就不太欢迎了。现在受欢迎的是怎样作贡献,怎样创新,青年追求的是开放式的自我完善。今天在评价人的时候,只注意个人修养品德是不够的,待人接物上的谦虚谨慎并不等于工作干得好。评价人应注重其能否在工作上不断作出成绩,为四化建功立业,而不只看他是不是一个谦谦君子。

当代青年应具备哪些素质

金观涛(《走向未来》丛书主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化观念转变时期。今后在建立价值观念时,有一条很重要,就是科学精神。过去我们一般把科学精神解释为爱科学、爱知识。但更重要的,科学精神还有对人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今天,人们愈来愈透过科学的外观和具体成就,体会到科学精神作为人生观的重要性。

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就是尊重实际。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是,如果科学理论和经验发生矛盾时,你相信谁呢?很多人会说,当然相信经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理论是对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经过千百次实验严格检验证明的,而某一类经验很可能是假象。几百年来,近代科学已建立起一套鉴别理论真伪的规范。实践检验绝不是理论与经验的简单比较,而是有着严格的科学程序。因而,科学是理性主义的。

(李泽厚:现代科学发展很注意理论,纯粹思辨的理论。我们有时所谓实践检验真理、片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的实用性,经常不自觉地滑向经验论。这是我们民族的不足,现在的青年要自觉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纯粹思辨的力量。这也是现代化,是思维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科学精神中第二条是,合理的怀疑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主义。现在有些青年什么都不信,怀疑一切,这当然不对。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通过实践证明的,当实践没有对理论构成总体威胁,或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论取代它时,我们应该相信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轻易怀疑。这样才能保持科学理论的规范性、持久性。否则就会陷入混乱,而不利于科学发展。但科学精神高度重视人的评判权利,它认为人们在相信任何一种理论时,应该保留怀疑的权利,一旦实践对它作出否定,我们就放弃它。因此,有条件的怀疑主义者主张相信与怀疑同时存在,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只有这样,科学理论才不致变成迷信。

刘青峰(《走向未来》丛书编委):青年工作者经常关心和提出些切近青年自身的问题,如修养问题、婚恋问题等。这是很有意义的,也很必要。但一般地讲,仅仅关心这些问题就显得肤浅。青年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生观问题。尤其在今天,如果围绕人生观问题展开一场讨论,青年一定会欢迎。

刚才金观涛同志讲了科学精神,我觉得我们对民主的理解比对科学的理解还要差。苏联《文学报》最近辟了个“直言专栏,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为此栏撰文,发表了很尖锐的批评意见。他曾经说过:如果不作政治家,将会感到道德上的羞愧。我们民族就应该提倡这种精神,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应该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商品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引起系列社会震荡,引起变革。我们要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看青年素质问题。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时期的口号,今天怎样认识它们?应该继承五四传统,但不能停留在五四时期的水平上。改革开放,已经是这个局面了,想关门也关不住。今天要提倡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人生道路。要么做学问,要么当官,这样的选择太单调了。单调了就乏味。社会的需要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而每个人实现自己潜能的途径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的理想教育也要具体,不能要求每一个青年都去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倒应该关心他们所注意、所关心的种种具体问题、困难和疑惑。青年应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帮助自己树立具体的理想和生活目标,这样更符合时代要求。

严家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我想谈谈“成就地位”和“社会职位标准化”问题。

在我们国家,人与人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中所占有的位置的社会心理形象。一般地说,著名科学家、功勋演员、劳动模范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成就地位”是依靠个人努力为社会作出成就而取得的地位,它往往随着个人成就的积累而改变。全社会、尤其青年应当追求“成就地位”,而不要追求不依靠成就就取得的地位,如“归属地位”——由个人在群体中的自然因素、亲属因素所决定的、没有严格标准而提升的“行政职位”。一个不注重“成就地位”的社会,是不可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的。

成就是从事一定职业取得的,每一种职业都需要有严格的任职条件和标准。不仅科学家、作家不容易当,就是小学教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技木工人、护士,测量员,各有严格的标准。同样,担任“行政职务”也有严格标准,它也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并不高人一头。以权谋私,就违反了职业要求。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提供青年以愈来愈多样化的选择,而同时对各种职业、职位规定严格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了。

青年工作要注入新内容,采取新方式

刘再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我接触的主要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青年。这些人很爱思考,可以说,他们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过去青年做什么事,遵循的是“我必须这样做”的准则,即遵循客体的要求。现在的青年更多地想到“我愿意这样做”,即遵循主体的要求。青年工作要注意这种变化,努力使主体的需要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启发青年更合理、更高尚的价值追求。一代青年没有奴隶相、敢想敢说,个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这是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的。我们要为青年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条件。但是,青年有时会忘记,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个人只有在关心他人中才能肯定自我,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才能证实自我价值。青年应学会自我调节,否则没有奴隶相的青年,又会变成自我的奴隶、金钱的奴隶、低级趣味的奴隶。今天的青年工作,应当帮助青年在心理上建设一种互补结构,以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尊重社会共同需求,推动社会前进。

萨特认为,他人是自我的地狱,这是有片面性的。他人可能是“自我的地狱”,可能成为束缚自我的力量,但他人又是自我的母亲、自我的摇篮。真正有自尊心的人,不仅尊重自己,也必定充分地尊重他人,并进而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人类作贡献。

在历史的转变期,青年的价值选择是极重要的,我相信,青年会有愈来愈光辉的价值追求。

王燕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我们民族缺乏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恰恰处在危机之中。危机感不是危机,一个民族有危机感,可免于陷入危机。

今天搞现代化也有危机,我想危机来自封建观念意识。比如清官思想,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有清官思想的人就是不想改变制度,不要自己的权利,只要清官。自己的权利都给了清官,清官当然就被神化了,势必出现造神运动。前一段大家都谈论《新星》,我认为李向南这个人物仍是清官戏的延续。这说明清官思想在青年头脑中并未杜绝。与清官思想相应的,便是等待依附思想,把社会的发展寄托在好人身上,而不是好的政府身上;把个人的成功引到“伯乐”的知遇和外部的力量上去,而不是靠平等的竞争和个人的努力。

这些观念的存在,大大阻碍现代化的进程,青年思想工作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年抛弃这些封建观念。

李宗凌(北京市经委研究室副主任):由于工作性质,我同青年工人打交道比较多,我发觉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比较淡漠,缺乏主人翁责任感。产生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青年工人在自我成才与为社会作贡献的关系上没有明确的认识。过去我们的宣传爱走极端,或强调社会责任,或讲自我塑造,结果都不行。只讲自我设计是片面的,光讲社会责任青年又不易接受,觉得是唱高调。我认为应帮助青年寻找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而要找到这么一个点是很不容易的。

包遵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有人说这一代青年是在文化断裂期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传统有一种盲目的愤怒。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觉得这一代青年有着开阔的视野,较新的知识结构,不少人都有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积极献身的精神。他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快,反应快,这不能简单看作是迷信外国,而是他们不满现状,要想尽快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而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反映,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和当前我们改革的时代潮流相适应的。

刚才大家讲了许多,我冒昧概括一下,就是要注意反对封建宗法思想、小农平均思想。我们搞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要用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来分析传统,不能用封建主义眼光来美化传统。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复古倾向,有些年轻人也热衷于什么“寻根”。其实,这些人不是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就是把传统文化想得太好了。

(刘百汶整理)

猜你喜欢

清官科学理论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