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批评家为难的小说

1986-07-15

读书 1986年3期
关键词:德累斯顿批评家喜剧

漆 园

一九六九年,美国国内反越战呼声日渐高昂。举国一片抗议声中,有一个幽默、辛辣而又显得沉郁的声音却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呐喊,并引起了长久的回声。这就是库尔特·冯尼古特在那年出版的小说《五号屠场》:一部深刻描写另一场战争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富有历史感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抗议。这部作品很快受到公众,尤其是青年的欢迎。而且,如同作者本人颇为自信地在作品中所表露的那样,成了一部名著。

冯尼古特亲身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为德国人所俘虏。然而,真正形成他对战争的独特认识的事件却是同盟国对德国不设防城市德累斯顿的轰炸。那次轰炸使十三万名无辜者死于非命,并使象征着欧洲文明的德累斯顿化为灰烬。这一事件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并且花了二十五年时间酝酿了“德累斯顿之书”————《五号屠场》。

要想对《五号屠场》的主题、风格作一明确的叙述很不容易。冯尼古特似乎总在同批评家们过不去。他的奇诡莫测的作品常常使持一定之规的批评家瞠目结舌、莫衷一是。《五号屠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小说既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现实描写,又有关于天外来客“飞碟”的科幻小说式的奇情异想。作者把虚构的天外世界“541号大众星”同战时德国相比,又把德累斯顿的毁灭同宇宙的毁灭相比。多重情节相互交织,天上地下,人间物外,无所不至;时间跨几代人,空间以光年计。主人公经往知来,通晓身后事,且能身游天外。但这众多情节又全集中到德累斯顿来。小说的叙述角度既有传统小说的“全知”角度,作者本人又不时直接进入小说充一个人物,发几句议论,使读者得以通过作者的脑袋走向小说中的世界。小说的黑色幽默色彩令人想起《第二十二条军规》;富有讽刺意味的异想依稀露出乔治·奥威尔的影子;上下几千年的时间旅行又分明来自威尔士。批评家们在这部作品前一筹莫展,说它是黑色幽默作品?是科幻作品?或指认作者为讽刺作家、是超现实主义者,都可说是又不全是。总之,用现成的尺子去衡量,这部作品是“四不象”。然而,恰恰是在这部扑朔迷离的作品里,读者认识了自己习惯地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混乱的现实世界。

无处不在的幽默、讽刺并不能掩盖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悲剧性的作品往往在本质上是喜剧性的,而喜剧作品,尤其是现代喜剧作品则多植根于一种深刻的悲哀。冯尼古特本人并不否认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幽默的微笑背后往往令人感到有流淌着的泪水,平静、沉思的笔调也不能掩盖一种不可抑制的激动。他的作品似乎带着一层宿命的色彩。《五号屠场》中,每提及死亡之后,总有一句表现作者的存在及态度的话“就这么回事”。(So it goes.)这句话如音乐中一个不断再现的主题由始至终地时隐时现,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代西方社会是具有代表性的。

冯尼古特是一个技巧成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众多的现代技巧在他手里出神入化,不象在别的早期作家那里那样令人费解。从现代观点看,一种艺术创新的成熟至少是两方面的事,一方面是作者对创新的更自觉的认识和实践,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适应和习惯。近年来,中国读者对现代西方小说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五号屠场》无疑将加深我们对现代外国小说的认识,促进我们对它们的熟悉和欣赏,从而繁荣我们自己的文学事业。

(《五号屠场囚犯》〔美〕库尔特·冯尼古特著,云彩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定价1.75元)

猜你喜欢

德累斯顿批评家喜剧
第七代批评家
“初创”杯喜剧大赛
杯具们的喜剧
直视
爆笑喜剧
“防撞”集市
德日两个展览馆不同的历史反思观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