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夕阳的宁静

1986-07-15

读书 1986年9期
关键词:错乱晚照卢梭

任 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从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那已入暮年的生命的无比眷恋和惆怅。生命有它的春天就会有它的秋天,有它的晨曲就会有它的暮歌,但生命毕竟是生命,即使它已是夕阳晚照也依然是好的,美的,它的美是其它美所无法比拟的。在那落日的余晖之中,在那投向世界的最后一瞥之中,其中饱含的不再是上升的欣喜和蓬勃的生命,而是告别的忧伤和宁静。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最后的书,是他写自己、而且仅仅是为自己写的书,也是一本被死亡打断而没有写完的书。卢梭在写这本书时,心情正处于一场暴风雨过后的宁静之中。此前十几年,他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于欧洲各国之间,为社会和舆论所不容。他的敌人不仅有政府、教会,还有他过去的朋友。他激动过、愤怒过、抗议过、声辩过,可是没有用。现在他完全失望了,他不再出声,对自己生前的命运和死后的名誉都不再关心。奇怪的是,敌手的攻击加于他的损害也就因此几乎消失殆尽,他们还在喧嚣,但他们的恶意却于他无伤,进不了他的内心,他并不恨他们,而只是避开他们。他每日在巴黎郊外漫步,面对自然陷入一种沉思遐想,省察内心使他逐渐丧失了对自己苦难的感受,他发现真正的幸福之源泉就在他自己身上,而这种幸福就在于:一种自足的宁静。

卢梭在晚年曾陷入精神上的某些幻觉甚至错乱。他觉得他已被摈于社会之外,世上所有的人都结成了反对他的同盟,人人都在暗中对他进行监视,他将在可怕的放逐中了此一生。这些幻觉和精神错乱自然跟他的天性有关,正如他所说的,他是生来受感官印象支配的,而且易走极端,但是,造成这一精神疾患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他的迫害者,来自当时的社会。某些气质比较怪异,思想比较独立的天才不见容于社会并非他们的羞耻,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的羞耻。在这方面,社会对待他们的不公正远甚于他们对待社会的不公正。因此,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宽容大度地接纳那些性格比较怪戾、甚至对之进行抨击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往往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卢梭虽曾陷入过精神上的错觉和失常,但他智慧的光芒和才华的洋溢在晚年并不稍减。他最后的这本《漫步遐想录》就依然闪耀着他以前的作品中那种富有魅力的光彩,贯穿着许多杰出的思想和独特的感受。他写到沉思默想的乐趣是别人抢夺不走的,仔细地分析了幸福的条件和含义;他认为是力量和自由造就杰出之士,软弱和束缚却只能养成乎庸之辈;一个人的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他认真地解剖了自己性格和气质上的弱点,分析了自己的说谎、自负心,以及听凭感情而非义务决定的特点;他探讨了义务和爱好、动机和效果等道德问题;他谈到在回忆中,苦难比幸福的岁月更温馨感人,说他不愿以他现在悲惨的处境和那些迫害者中最幸福的人交换命运。

但是,当我们把这本书和他以前的书相比,还是可以感觉到一种明显的差别。这毕竟是卢梭写的最后一本书,他以前著作中那种论战的热情和有力的雄辩,已能转变为一种静静的遐思和默默的自语,我们感到一种宁静,一种夕阳晚照般的宁静。这是什么原因,是他仅仅是累了,需要安静和休息?是他悟透了人生世事,或者只是因为他步入了生命那最后的斜阳,那迫近的死亡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他身上起了作用?然而,这种宁静是多么美啊,当我们读到他回忆他在圣皮埃岛小住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字,没有言词可以形容我们的感觉,只能喃喃地说:多么宁静、多么美。

(《漫步通想录》,卢梭著,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0.85元)

猜你喜欢

错乱晚照卢梭
李白古体诗的错乱特质及其审美绩效
晚照
咏团城山磁湖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惑易性
大师的弯腰
花间晚照
涟漪照晚
叙事主体的浅薄与错乱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