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爆炸”与发展智能

1985-11-01张念椿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5期
关键词:仓库教授智能

张念椿

据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纪中叶每十年增加一倍;现在人类认识的物质约有四百多万种,而在1950年时还只有一百万种,一个世纪以前的1880年还只有一千二百种,现代社会的知识量急骤增长,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仓库理论”提出了挑战。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现代知识量的增长是如此迅速,使大脑这个“仓库”已无法包容。我们再也不能把人的大脑降低到计算机存贮器的水平,而应该让它更多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当然,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是开发智能的基础,是很必要的,但是,必须明确,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研究生,不仅是接受知识,而且要发现新知识。有的同志有一个形象化的说法:教师应给学生以“猎枪”,而不应当给学生以“干粮”。

知识和智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能是指掌握、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和智能虽然相关,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虽然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智能越高。个人探索知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突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指导,改进教法。联邦德国洪堡德大学物理专科的教学时间分配是:讲课占35%,辅导和讨论占25%,自学占40%。在增加自学时间的同时,还应辅之以教学法的改革。国外有人用提问法进行教学——由教师提问题,启发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对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取得明显效果,他们称为“智能教育”。近几年,我国对智能教育已经开展讨论,引起了重视,但由于教育思想未能很好解决,进展不快,反映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诸方面还是以占有知识的多寡作为评价标准,因而阻碍了学生的智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实例。有一个中国学生,在上海某中学念书时属于中等水平,1980年考重点大学未被录取。当年赴美自费留学。因为要补习一下英文,先上了一年美国的高中。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美国中学生自学竞赛,得103分,为乌堡市第一名,佛吉尼亚州第三名,获500美元奖金和美国数学学会颁发的奖状、奖章。一年后,进佛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兼读电机和数学。因数学成绩优异,每学期都作为荣誉学生,受到数学系主任的书面祝贺,并连续获得1982—1983年和1983—1984年度奖学金各500美元。他的数学导师是该系的副主任,年龄三十挂零,是该系最年轻的正教授。这位教授是该校毕业生,许多他以前的老师还只是副教授。这位教授很支持这个中国学生搞研究,当后者提出要做一个题目时,前者马上批给他300美元电子计算机使用费,让他使用校内最大的一架IBM电子计算机。这位教授认为他还有潜力,就让他增加独立研习拓扑学,由另一位数学教授个别指导。在美国一般只有研究生才能当教授的研究助手,但电机系一位教授却破格让这个只读到二年级的中国学生做他的助手,每周工作十小时,每小时四美元,这是不多见的。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国内和到美国之后,学习成绩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据这个学生自己说:“我还是我,不过是评价标准变了。”原来,他知识面广,很会动脑筋,但做题目时却有些粗心大意(当然粗心大意也是缺点)。在国内,他数学考试难题总是作对的,恰恰在容易的题目上出现具体计算上的差错。答数一错,按照国内学校的评分标准,这道题的分数就被全部扣除。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总不过七、八十分。而美国学校可不一样,一道数学题只要方程式排对,运算的逻辑程序正确,如果具体数字计算上有差错,只扣一分或二分。所以,他考试成绩经常可得97—99,有时还可得一百分。因为一道题如果不是按老师教的方法,而是另找新的方法解决的话,可以特别加分。他常能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因而受到老师的称赞。有一次,老师问他:“你在中国属于哪一种水平的学生?”他据实以告:“属中下水平。”老师大吃一惊说:“那中国学生都是天才了!”

这个例子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就是他们突出了“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掌握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运用广泛的知识。自学能力应当包括阅读学术著作、科技期刊和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熟练地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占用了研究人员的大量时间,若不改变这种比例结构,科研效率就无法提高。因此,学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等于提高将来的科研效率。国外非常提倡大学生搞科研,把大学生搞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有的国家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就设“科研基础课”,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三年级后则按专业和兴趣组织各种课题组,进行科研活动。

这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如对知识的通晓,基础理论的雄厚,对科学前沿的动向及其相关科学的了解,等等,但关键在培养的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应当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广泛地阅读参考书,而且能自己去寻找参考书,自己去猎取知识,扩大知识。有意识地培养探索能力。

猜你喜欢

仓库教授智能
填满仓库的方法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小猫看仓库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消防设备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