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里有趣的“衬字”
1985-11-01文馨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期
文 馨
歌曲里常有“啊”、“哎咳”、“哟嗬嗨”之类的字。这类字,统称为“衬字”。词、曲作家在感到歌词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感情时,就把衬字作为一种情绪补充的手段来用。如:那首脍炙人口的二重唱歌曲《青春啊青春》最后有四句旋律是用“啦啦啦啦……的衬字唱的,作曲家意犹未尽,又用“啊、啊”唱了十几小节。人们听唱时也不觉得絮烦,反倒觉得很过瘾,能来情绪。
在我国的民歌里面衬字更多,而且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七不龙冬才冬才”(锣鼓点)、“杨柳子青”、“一个妹子”、“二小哥”等等,至于其他的虚词衬字就多得不胜枚举了。
歌曲里加衬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乐工使用乐府诗人歌,就允许加衬字,当时最有权威的大音乐家李延年,他不仅有权对诗进行增损,更可以加衬字。
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乐工们大多是会唱却不解其义。如此口传心授,年代久了,也就无法分清哪些是歌词的正文或衬字了。即便有的钞本用大、小字以示区别,也难免以讹传讹。于是在《宋书·乐志》上便出现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朅夜乌自云何来堂吾来声奚姑悟姑尊卢圣子黄尊来锽清婴乌白日为随来郊吾为令吾应龙……。”这是一首没有句逗、包含了若干个衬字的歌词。什么意思?“不可附解”。要想把它“破译”出来,还真得费一番工夫哩。
(摘自1984年10月7日《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