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发家史
1985-11-01邱健
邱 健
“人生就象大戏台,在戏台上我们穿皇帝或乞丐的外衣,戏完了,我们就把外衣脱下。”霍英东曾向一位外国女记者说过这句话。如今,经过大半生的艰苦开拓,他已是香港最富有的大人物之一了。
坎坷童年
命运之神把他安排在穷人之家,使他受尽折磨,历尽艰辛。他“三十而立”的以前岁月,好似一部早期卓别林的影片,主人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失意潦倒中度过。
霍英东祖籍广东番禺县,1922年出生在一个穷苦的水上人家,全家五口人常年住在漂泊的舢板上,在香港长大。七岁那年,他父亲在一场暴风中舟覆人亡,他和两个姐妹的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人肩上。后来他们迁至香港湾仔一座摇摇欲坠的旧楼,与其他五十户,其中半数患有肺病的穷房客共住一层大通间。霍母以坚强的意志,勉强维持先夫留下来的一份小本生意——代外轮转运煤炭上岸,收取微薄的佣金养家糊口。
霍母深知穷人没有文化之苦,他把聪明的儿子霍英东送到一所免收学费的小学去读书。在他十二岁那年,姐姐为使弟弟有机会深造,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又把他送进皇仁学院进修。霍英东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学校我勤奋读书,课余协助母亲记帐,送发票,由于日夜奔忙和营养不良,一天下来实在精疲力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霍家生活更为艰难,霍英东只好弃学去当苦力。童年时代的贫苦家境,坎坷生活的煎熬,磨练他的意志。
十八岁那年,他找到第一件差事,在一艘轮渡上当加煤工;但不久因干得不够称职,被老板辞退了。后来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那里当苦力,每日的报酬是发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由于机场离家远,每日往返交通费就要化八角钱,他只好每日清晨五点钟从湾仔步行到天星码头,花一角钱摆渡,再骑单车去机场。
那时,他一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丝糕,肚子老唱“空城计”,饿得头晕眼花。一个体弱无力的年轻人,当机场搬运工,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一个五十加仑的煤油桶把他一个手指压断了。工头动了恻隐之心,给他安排了较轻的工作,跟一个修理货车的技工学徒。
他渴望自己能驾驶货车。他试着爬上一辆汽车。谁知这车有毛病,启动之后就撞到另一辆车上。老板火了,差事也丢了。此后他又当过船上的铆钉工、实验室的试糖工等,到处打零活。
敢冒风险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日本人撤走了,运输成为当时香港迫切需要的行业。霍英东看准了这个行情,时时留意着官报上拍卖战余物资的消息。他借用了母亲积攒的有限佣金并东拼西凑,抢手买了一些廉价的舢板、小艇和海军机器,很快地转手卖出,从中获利,手里才有了一点积蓄。
当时,日本人正高价收购可制药物的一种海草,霍英东获悉后,了解到南太平洋拍拉达斯岛附近密布这种海草,于是买了一条六十一呎长的摩托艇,联络了八十个渴望赚一笔大钱的渔民,向该岛进发。
哪料岛上气温极高,食物非常缺乏,又无淡水和药品,他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去六个月,当他们冒险归来,带回的海草仅够开支,无利可图。这次生意的惨败,造成了母子在创业上的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使霍英东低头,他说:“母亲信不过我,认为我冒的风险太大。但我行我素,绝不气馁。”他又设法买了一条拖船,决心闯出一条路,自己独立做生意。
艰苦创业
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抓住有利时机,从事有利可图的驳运事业。由于他善于经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开业以后,一帆风顺,发展很快,大有所获,成了香港运输业上崭露头角的强者。
霍英东的事业心很强,不满足于运输业上的成就。他敏锐地看中了发展香港楼宇建筑的潜在前途,于是又毅然向房地产事业进军。1954年,他筹建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开始从事房地产业,经营拆旧楼、建新厦和房产买卖,并开创了大楼分层预售的先河。不几年,已是大厦满港九,创了房地产经营的新纪录。
到了六十年代初,他仍不以成为香港房地产巨子为满足,又干起许多工商界人士不敢干的“淘沙”事业。这个行当用工多,获利少,赚钱难,但富有远见的霍英东自有良方。他特地派人到欧洲有名的厂家重金订购了一批专用的淘沙机船。运用淘沙机船淘沙,这对香港的填海工程,挖深海床和取得建筑急需的海沙,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不久,他获得香港海沙供应的专利权,成为香港淘沙业的巨擘。
霍英东在香港的事业不断发展,现在他所经营的范围已扩大到包括地产、建筑、航运、旅馆、酒楼、百货、石油等多种行业。
霍英东发家秘诀何在?他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百分之九十五的因素。”
(钟山摘自《海石花》1985年第1期)
编者按:
霍英东先生是香港经济界的巨擘,著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委员。
霍英东先生十分关心祖国建设,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内地的总投资达五亿港元以上,其中赠款达四亿港元。他的名字已与他的投资项目——白天鹅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等并著于世。
霍英东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使他获得了巨额财富,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从他一生奋斗的经历中,我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