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你成熟起来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5期
关键词:阴暗面世故人生

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幼稚,走向成熟。但是,朋友们,你可知道,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成熟?《中国青年》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接连发表了四篇文章,很值得青年朋友一读。下面是这四篇文章的摘要。

温柔,但不要软弱

王行娟

男青年理想中的爱人,是什么样的呢?

据几个工厂的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男青年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爱人“人品好”、“能体贴人”、“性格温柔”。

一个姑娘温存而体贴人,不仅是性格的表现,而且是美好心灵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心地宽容,具有恭敬友爱别人之心,才能温其容,柔其声,行动上关怀体贴人。一个女青年具有这样的品格,情侣之间,能互谅互让,心心相印,将来组成家庭,夫妻之间,婆媳、妯娌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幸福甜美。

有一些姑娘,柔是柔了,可是毫无主见和志气。她们好象一块面团,任人摆布和揉搓。这不叫温柔,只能说是软弱。

温柔与软弱是不能划等号的。温柔是以礼待人。这是一种平等的、尊重别人同时又自重自爱的表现。而软弱,却是意志薄弱的反映。人的行动,受意志的支配,软弱的人,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动,而是按别人的意志去行动。一个女青年,处在这样的境地,如果她有幸碰到能支配她的意志,而又能够反映、代表她的意志的人,这样,在强者的卵翼下,她有可能获得一点可怜的幸福。如果支配她意志的人是见钱眼开、见异思迁、道德低下的人,她的结局就很悲惨了。

有的女青年承认自己是个弱女子,却下不了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经济上没有独立,有的是年轻幼稚,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更多的则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妇女要依附于男子,即使碰到黑心肝的男子,受尽荼毒,实在无法忍受时,死也不忘“做他家的鬼”。这种逆来顺受、“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不正反映她们的思想受毒害之深吗?

古往今来,受到人们歌颂和敬佩的,都是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柔而不弱的妇女。

为什么她们能做到柔而不弱呢?

她们都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子而看轻自己。她们也许阅历浅一些,知识也不足,不一定能够处理好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但是,只要肯动脑筋去思索,不甘于人云亦云,强迫自己拿出个主见,说不定会想出好的办法来。

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有限的,更何况年轻的姑娘呢?聪明的办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请教信得过的人,集思广益,以补自己的不足,还要争取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这样,你就不是一分力量,而是十分、百分。

女青年朋友们,千万不要以弱女子自居,任人摆布。要做一个柔而不弱的人。

成熟,但不要世故

王晓华

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总觉得待人处世难,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来。可是,到自视“成熟”些了,却又被有些人说成“变得世故”了。到底怎样区别成熟和世故呢?近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对此问题,很受启发。

鲁迅先生在划分成熟与世故的界限时,抓住二者如何对待社会和人生这个大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成熟者胸怀理想,世故者悲观厌世,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基础。

成熟者是“勇敢而明白的斗士”,他们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因此,面对黑暗面,有不平而不悲观,既坚信“希望是在于将来的,”又能执著于现在,扎扎实实去奋斗,具有顽强斗争精神。

世故者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往往被阴暗面所吓倒。他们因为在事业、理想、生活、爱情等方面遭受到打击和挫折,便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他们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和人生,其实他们不懂得,永远不会有百分之百的光明世界,我们的社会是光明与黑暗并存,但以光明为主;社会的发展是光明战胜黑暗的过程。

成熟者由于对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因此他们的处世态度是以改造社会为前提,世故者由于对社会、人生悲观失望,在处世上是采取“周旋方法”去顺应社会。具体区别有以下种种:

真诚与虚伪: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大脑也应当复杂些才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不迷信,不盲从;与人交往中,考虑复杂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交流思想。这是鲁迅待人接物的经验之谈。

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社会和人生的阴暗面,因此错误地认为世间没有真诚互助可言。对人外热内冷,处处提防,相交从不见真心。鲁迅批评这样的青年人:“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

理智行事与玩世不恭: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不急躁、不鲁莽从事,能用理智控制感情。

世故者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他们也曾有过理想,进行过斗争,但受挫折后,或者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一切”,游戏人生;或者采取同流合污的态度。

坚持原则与骑墙、中庸:成熟者待人处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以公事为重。他们往往表现出“大事清楚,小事胡涂”的特点。

世故者待人接物,不讲原则。他们遇有争论“莫问是非曲直”,对社会上的种种乖巧行为,“虽知一切隐秘,却不动声色”;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明哲保身。他们观风向、看气候,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

青年朋友们,切记鲁迅先生的话:“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

谨慎,但不要拘谨

杨泉福

《哈姆雷特》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有这样一段教子训词:“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呢……留心避免和人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这段话,未必句句正确,但它告诫人们:谨慎是必要的,却不可变成拘谨。

谨慎,常常出于自察、自省;不慎,往往在于不知、不觉。孔夫子自认悟性极高,但也曾错怪颜回偷吃米饭,险些误会了自己的弟子,这足以说明,谨慎并非天赐之物,既可以在自察、自省中得到它,运用它,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丢弃它,丧失它。

年轻人经验少,阅历浅,多听听过来人的劝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自察和自省。著名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荣获国际乐坛玛祖卡奖之后,便以书信告诫他:“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谨慎,虽是无形的,却是有益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论何时何地,总以谨慎的铁甲裹身,它是奋斗者须臾不可离身的精神武装。

水,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谨慎可以助人,而过分的谨慎,也可以毁人。

拘谨之疾可分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原发型多属初人世事的青年,对许多事情茫然无知,便处处小心翼翼。继发型拘谨大抵是那些曾经领略过成功或失败之后,在半途中染上的那种谨小慎微。两者病因虽异、症状和危害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心悸。“先天”的拘谨者中,有一种人天生胆小怕事,“走路怕踩死蚂蚁”,“落叶怕砸破脑袋”。“后天”拘谨者中,有的人是成功后变得拘谨,害怕失掉先前的成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的人失败后怕再遭失败,“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遇事兢兢战战哪里迈得开步?

——多疑。拘谨的人,一是怀疑自己的才能胆识、作用……二是怀疑环境和时机,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犹如茧中之蚕,不得出脱。

——畏光。拘谨者不敢投身于五光十色的生活,在“大场面”、“大责任”、“大人物”面前,他们怯场、怯阵、不敢大胆走上去。自己究竟有几多才干,几多能力、几多智慧、几多胆魄,都无法在“聚光灯”下映照出来。这样的人很难展翅腾飞,与创造和突破自然也就无缘了。

——近视。拘谨者往往过于看重身边的琐事,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左顾右盼。结果是小关节拘谨有余,大关节无所作为,成为生活的落伍者。

——“贫血和佝偻。”一个人的知识的长进,能力的提高,事业的成就,既源于书本,也源于与外界人和事的交往锻炼。拘谨者的内在潜力在人前事前呼之不出,外界有生命力的东西吸之不进,缺少新鲜血液,常常是思想苍白,行动不力,呈现一种精神贫血症。

各种拘谨的共同心理特点——让“差异”二字纠缠:面对年高者,过多考虑年龄长幼的差异;面对才高者,过多考虑学识的差异;面对位高者,过多考虑地位的差异……拘谨者要摆脱窘境,要在心理上有一个“松动”,触动“差异”,缩短“差异”,找到“共通”,扩大“共通”。世间本质的内在联系,是“求同”和“求通”的基础。你在与人、与事的社会交往中抓住这些东西,就会变得怡然、悠然、坦然,也就会旷达、舒展和洒脱了。

忍让,但不要怯懦

王彦君

区别忍让和怯懦,首先看其对象。忍让作为一种美德,是特指对待自己人而言的。同亲友、同志相处,不会永远相安无事,每当发生摩擦时,就看你是否具备忍让这种品德。在家庭、集体中,斤斤计较、骄横任性,不仅妨碍大家,惹人厌烦,自己心情也不舒畅。而豁达大度,谦和敦厚,则不仅有助事业、有益于他人,自己内心也是平衡、坦荡的。

反之,对坏人,坏事畏葸犹豫,就不是什么美德,而是十足的怯懦。

从目的上来看。忍让,是以大局友谊为重,置个人的利害荣辱于次要地位。这种品质往往能帮助人成就事业;而怯懦,是置是非曲直于不顾,为了个人一时的苟安而出卖原则,这种品质,有损于整体,也毁了个人。

春秋时代,一次楚庄王夜宴群臣,忽然蜡烛熄灭了,黑暗中有人乘机扯王后的衣服,王后认不出面目,又不便声张,揪下了那人头盔上的缨子。事后,王后请求庄王查办这越礼犯上的狂徒,庄王以大局为重,并未追究此事。后来,在一次对外战役中,此人非常勇敢,立了大功。当然,楚庄王坚持“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处世哲学,无非为了楚国的利益也即自己的利益。我们今天谈论忍让这种美德,有更圣洁的含义。实行它,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崇高理想,为了我们对同志、亲友的诚挚的爱。

忍让而又不怯懦,作为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有意识的锻炼才获得的。

比如,有的事情突如其来,一时难以辨别它的性质,不妨先采取忍让态度。通常,这是可以缓和矛盾的。如果遇到蛮横之徒,你的冷静和清醒,也让大家了解内情,争取了群众。对方继续无理纠缠,益发暴露其丑恶,你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就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如果遇到同事中,占便宜没够,风格低下的人,你一让再让,他却得寸进尺,我以为,还是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感化他为好。

猜你喜欢

阴暗面世故人生
雷人画语
小宠物,大当家
寓言问答
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生中的某一天
世故之中有学问
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