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科学中的两起失踪案

1984-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3期
关键词:失踪案中微子中子

自从有了质量概念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爱因斯坦却提出新的见解:当物体运动时质量会增加,这时物体的总质量应等于物体静止时的质量加上这部分增加的质量。这两种质量可以相互转化;不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任何一种变化,在变化前后总的质量应当保持不变。β衰变发现后,却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中子放出一个电子,转变成质子,质子与电子的静止质量之和要比中子的静止质量小一些。按照相对论的观点,这部分静止质量应当转化为放出来的电子的质量增益,即相当于七十八万电子伏特的动能,可是在实验中却怎么也测不到具有这么大能量的电子。是质量守恒定律和相对论错了,还是β衰变的实验不对?或是有哪一个不知名的“小偷”把这部分能量“偷”走了?这一“能量失踪案”吸引了很多科学家。1932年,年轻的瑞士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一个假说:理论没有错误,实验也千真万确,增益的能量是β衰变中产生的一种新粒子带走了。这种新粒子是什么?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柯万等人在中子群中把它找到了,这就是中微子的发现。

怎样才能捕获行踪诡秘的中微子呢?根据天体物理学的理论,太阳在由四个氢核聚合为一个氦核的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极多的中微子射向宇宙太空,每秒钟倾泻到地面每平方厘米的小面积上,竟有几百亿颗太阳中微子。但是,经过十八年的追捕,得到的中微子却极少。经反复检查,实验仪器和方法都没有问题。那么多的中微子到哪里去了呢?这件“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又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理论与实践的尖锐矛盾发人深思,推动人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有十多种假说涌现出来。有人计算,如果降低太阳内部重元素的含量;或者降低太阳的温度;要是太阳内部的自转比表面快得多;倘若太阳核心有强达十亿高斯的磁场;等等,就能使太阳中微子的理论值与观测值相符合。又有人猜想,太阳中微子并不仅仅是由氢核聚合成氦核的反应产生的,而可能是其他的核反应起着主要作用。也有人怀疑,是否中微子在飞向地球的漫长路程中发生了衰变?还有人揣测,是否太阳中有某种粒子专门拉着中微子不让飞出?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何为问题症结?到现在还是个问号。

从“能量失踪案”引出泡利中微子假说,从检验中微子假说引出“太阳中微子失踪案”,从“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又引出太阳中微子假说,这种在验证一个假说的过程中又引申出更多假说的情形,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检验一种科学假说的时候,获得正面数据证实假说,固然是有意义的;而当这个假说捉襟见肘时,从中启迪新的思想,提出新的假说,进行新的探索,则是更富有成效的活动。

(晓成根据《漫话科学假说》一书摘编,原著:杨德荣)

猜你喜欢

失踪案中微子中子
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研制成功
公园失踪案
拖鞋失踪案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惰性中微子可能根本不存在
并非失踪案
基于Mezei算法的FeCoSi中子多层膜极化镜优化设计
太阳中微子之谜
中微子是个“什么鬼”?
探测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