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才摇篮里
1984-08-20邓捷
邓捷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青年自学者协会。
1981年10月30日成立时,25个会员,其中五人组成“内阁”—秘书组,秘书长则是协会发起人、峨嵋机械厂团委干部钱卫东。
协会诞生伊始,有人提出协会的方针应是组织会员在若干年内拿到本专业的文凭;有人起而反对,说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全去读业大……会员们众说纷云。
“成果是人才的影子,社会需要是我们成才的前提。”
会员龙成学,职业是在成都市的一个饮食店里切肉,每日与刀、肉、案板为伍。据说,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粮食,相当于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这个资料震惊了龙成学,他自费研制了一种“安全型电子捕鼠器”。他的设计方案被报到协会,协会组织会员们用“优缺点列举法”对它横挑鼻子竖挑眼。经过大家七嘴八舌,捕鼠器修改完善。
成果的最终成功,要靠社会承认。龙成学所在单位没有工程师,协会便四处奔波:他们请来成都电子所的工程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讲师、市供电局的干部、市防疫站的主治医师,联合为捕鼠器开鉴定会。最后一次鉴定的结论;“安全型电子捕鼠器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较高水平。”
随即,市政府在三个区组织了64个专业电子捕鼠队,仅仅一个月就灭鼠20多万只,等于从老鼠嘴里夺回了120多万斤粮食!现在,成都市已有几个厂家在批量生产这种捕鼠器。
会员张连云是金堂县氮肥厂的仪表工,他爱人是厂里的播音员。每天清晨,他爱人都要下五楼,之后走300公尺,再上三楼去广播室预热机器,之后再下三楼,走300公尺,上五楼回到家里。张连云在爱人的烦恼中开始了他的设计。他把设计方案报到协会,在大家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就搞出了一套有选台、延时、关机等功能的遥控装置。从此,厂里人非常奇怪地发现,每天早上六点钟广播开始时,他的爱人却在五楼上刷牙。
龙成学、张连云的成功震动了会员们。钱卫东和他的“内阁”成员一商议,便拉上队伍去了氮肥厂,在厂广播室召开现场会。他们要让会员们树立这样一个信心:立足本职工作自学是可以成才的。“从此,我们硬是把会员们的视线转到生产实践当中,硬是让会员们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硬是让会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出成果,硬是让他们懂得:成果是人才的影子,社会需要是我们成才的前提。”
“我们不仅要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更要具备最新的科学思想。”
会员赵建华,入会前就花了一千多元钱搞电视干扰机之类的小玩意,完全凭着个人的兴趣。加入协会后,他参加“革新思路探讨”,对自己过去搞项目的盲目性感到很羞愧。他回到车间,看到厕所冲便槽的水常流不断,便想研制一个“便槽自动冲洗器”,使水间隔地冲洗便槽。开始,他在厕所里安装了电子器件,可谁料到效果不好。一来电子器件受潮,二来车间里的电子仪器很多,相互干扰很大。于是,他找钱卫东想办法。钱卫东对他说:“你是电工,但你要跳出自己的框框。你能不能用物理或别的什么方法呢?”小赵顿开茅塞。他后来用了物理中很简单的虹吸原理,没用一个电子器件就把成果搞成了。
小赵的成功反过来又使钱卫东茅塞顿开。他自己过去搞成功过十几项革新,但失败也不少。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一个革新者,首要的是战胜自己,跳出束缚自己的框框。
“要跳出框框想问题”。“协会应该帮助会员们在软科学上提高。”协会请来顾问老师陈玉甫,给会员们讲“新电路、新技术、新动向”;请来顾问老师段成瑞,给会员们讲“怎样建设一个开放型系统”;还让会员们自己上台讲经验、谈体会,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学、价值工程、市场学、人才学、系统工程……只要对会员搞革新发明有用,他们都组织会员学习,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思路。
成都市青少年宫想搞一套阶梯教室的电教系统。买一套要几万至十几万元,但他们只有一万五千元。他们去找协会:“请你们开发智力吧!”以钱卫东为首的七位会员,搞出了四个方案,最少的要花三、四千元,最多的则需用七千多元。
纸上谈兵也非容易之事。他们七人开始了激烈的设计方案的论证。
第一次论证就枪毙了两个方案。
第二次论证一开始,钱卫东先讲了一个故事:“苏联米格25型飞机叛逃日本时,美国专家连夜飞到日本。他们在那里得知:在美国人认为非要用集成电路的地方,苏联用了真空管;在美国人认为非要用钛合金的地方,苏联用的是钢。与其说美国人学到了苏联人的新技术,不如说他们学到了一种新思想。我们呢?也必须培养自己的新思想。”
“日本人要求他们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懂得价值分析(即价值工程)这个概念:用户关心的是某一种产品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那么我们就要对在成都市建这么一个电教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个教室给谁用?这个教室的使用率如何?人们对这个系统的使用效果的了解程度如何?使用者认为有无必要花钱雇用这套系统?”钱卫东脱口问了十几个连自己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搞设计之前,竟然不知道产品的使用情况,简直是开玩笑。他们立即停止了纸上谈兵,分几路去搞调查。结论:目前在成都市建这样一套电教系统,它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果及维修费用都不乐观,因此,此时此地没有必要造一套电教系统,而不是花多少钱来造的问题。
经过论证,他们为青少年宫节约了一万五千元。这件事给了他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作为一个革新者,不仅应具备知识本身,而更应具备掌握知识的思想、头脑,并注重培养自己的经济观念。
他们在创造一个“集中众智”的环境。他们的愿望:把协会建成一个以“共生效应”为动力的人才摇篮。
植物里有一种现象:当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但当它同另一种植物共同生长时,却长得生机勃勃。这,就是“共生效应”。
会员中,有一个19岁的小伙子叫周永发,他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小得连工种都不分的社队企业。刚入会时,他连收音机也不会修理。但不久,他逐渐地摸出了一点创造思维的路子,不仅学会了维修电视机、收录机,而且还搞了一个颇受农民欢迎的、只需用三角钱的、用收音机改装成的“收音报警两用机”。现在他已经是那一带方圆几十里农村小有名气的“周师傅”。
可以说,一个会员每搞出一项成果来,都凝结了其他会员的智慧。被世界管理界称为“经营大仙”的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能把他当初五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今天六万人的大公司,他成功的秘诀就是:集中众智。
你缺乏自学的信心吗?到协会去,那里会使你在互相激励中得到继续迈进的勇气;你被思维定势束缚住了吗?到协会去,那里的讲座、观摹、论证、交流,甚至争吵也会启迪你的思路;你感到自己的智慧不够了吗?到协会去,那里不同知识结构的伙伴会向你伸出真诚的双手,你和他们都能得到学识互补、技术互补和资料的互补……难怪钱卫东说:“与其说我们在专业技术上帮助会员们提高,更不如说,我们是在软科学上帮助他们提高。我们就是希望会员们既要有爱迪生的追求和作为,又要有高士其、贝尔的精神和意志,还要有松下幸之助的敏锐和机智。”
两年多过去了,协会成员已经从25人发展到140多人,并在市郊的金堂县成立了分会。两年来,他们组织交流了38项技术革新成果,探讨论证了4个技术方案,成功地组织了5个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的协作,部分会员在《无线电》、《电子报》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30余篇技术文章。
祝愿在祖国大地上有更多这样的自学群体;祝愿在这个人才摇篮里,诞生中国的爱迪生!
(题图:董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