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把握的错位

1984-08-20丁道希

中国青年 1984年3期
关键词:错位美感悲剧

丁道希

看完《乡音》,产生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影片虽然在艺术形式上能给观众以某些美感,但在这种美的后面,却有着令人不那么舒服、别扭的东西。

看到一些叫好的评论,加上听到一些赞颂言论,于是乎,我的这种朦胧感受到的“别扭”,就逐渐变成能说得清的“别扭”了。

这种“别扭”,来自于作者对影片主人公审美把握产生的“错位”。即,将不那么美的,以至落后、凋颓的东西,当作了“美”来把玩、赞赏和歌颂。

肯定《乡音》的同志,有的说它“是一部深沉的哲理诗”,表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反映了“新旧思想斗争”;有的则赞扬它具有新的美学情致;有的甚至说:这部影片歌颂了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

影片的意图,主要是靠画面与音响来表现的。不可否认,《乡音》确实有一些画面与音响是在表现“新”的东西,比如,榨油机代替旧的木油榨。然而,在影片的主人公陶春身上,究竟有过什么新意识?影片究竟有哪个画面或音响表现了陶春与木生斗争?是的,新机器来了,火车也开进山乡来了,新化纤衣裳也运到山乡商店里来了。这些生活的“新”变化,与木生、陶春的“旧”精神,冲突何在?矛盾何在?我们的陶春,那作者极力雕塑、作为美好心灵写照的女性,永远只有那一句话:“我随你。”

无可否认,在偏僻的山乡,甚至繁华的都市之中,都可能还有陶春这样百依百顺的妇女存在。我们的祖先提倡妇女“三从四德”曾有千余年历史,以妇道顺从为“美”,给人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无可否认,我们反映这种存在,并揭示其不合理性,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还将这种妇女的依附性、从属性当作“美”来歌颂,那就切切不可了。

满脑子夫权思想的木生,白天外出摆渡,晚上回来一切由陶春服侍,以至洗脚也要由陶春端水。影片中出现了五次端洗脚水的镜头。第四次是陶春住院后,龙妹继其母业,为木生端水。似乎下一代还要继续依附下去。第五次倒是木生为陶春端水了,可这是在得知陶春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之后,赎罪感与怜悯感交织在木生心头。一个认为妇女顺从是天经地义,一个坚持男尊女卑为四维八德,这二者之间何冲突之有?如果不是一个突然的转机——“癌症”的出现,木生的“觉悟”,是永不会有的。木生能说是从此爱陶春了吗?如果从此产生爱的话,我们的女性似乎应该感谢癌症,感谢灾难的降临,否则妇女作为人的地位是永远不可获得的了!

问题还得回到审美的把握上来。有的同志极力推崇的是陶春的悲剧性的命运,亦即陶春的悲剧美吧!如果作者致力于勾勒出一个因封建礼教和习俗窒闷而死的妇女形象,以叫人警觉感奋起来,从而促进中国妇女彻底摆脱依附性与从属性,那么,这样的悲剧未尝不美。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掉,或者说悲剧是一种毁灭美的美感。陶春整个命运的中心,她的人物内核都存在于依附性的“我随你”之中。陶春美在何处?编导们说,他们是将陶春这个悲剧人物,有意识地形象化为木生手中的撑船竹篙一般——“年轻时青枝绿叶,到老来黄皮寡瘦,莫提起,提起来珠泪涟涟”。但编导忘记了陶春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如果不展示出陶春悲剧的社会价值,不写出陶春的毁灭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的、历史的内容,那么,这种毁灭又有什么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呢?

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把握的错位,由于这种把不美的东西当作美来歌颂,所以影片从头到尾都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动作,给了灵魂只有“我随你”、根本不具有时代美感的陶春。影片中用丝瓜藤的攀援来象征陶春与木生的关系,这恰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陶春的依附性。而影片却不仅要人们去同情陶春,而且去赞美陶春,赞美这种落后的依附性!

这部影片是写农村现实生活的。我们拿它和《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风吹唢呐声》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得出,这部影片的人物形象缺乏泥土气息和现实感。那些丝瓜藤的寓意呵,开放结构的美感呵,对陶春的哲理性思考呵,全不是从广大农村观众的角度去考虑的。这恐怕又是一种审美把握的错位吧?

猜你喜欢

错位美感悲剧
伟大的悲剧
有趣的错位摄影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