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草原走向国际论坛

1984-08-20斜冰

中国青年 1984年3期
关键词:蒙文草原论文

斜冰

一九八二年冬,一份题为《蒙文信息互换标准代码设计方案》的论文先后寄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市的几个学术刊物编辑部及技术主管部门。作者嘎日迪——内蒙古自治区电子计算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回答。科技成果是允许有争论的,无论肯定或否定,对嘎日迪都没有什么。然而,回答嘎日迪的却是先后退回的稿件。

一九八三年初,他意外地见到了一份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的启事,征集汉字编码专业方面的论文。可惜,他的论文是有关蒙文的内容。撞撞看吧,科学常常是从不同的地点出发,达到同一个目标的。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又将论文装入信封,寄往北京。

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的在国内无人问津的科技成果却在国外得到欢迎;在本地区有些受到冷遇的成就,到了全国却受到重视。嘎日迪论文的命运就是这样。北京收到他的论文后很快就回函:论文被录用,并邀请作者参加全国汉字编码委员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嘎日迪再接再厉,又写了《运用计算机对<元朝秘史>进行语言分析的探讨》一文寄往有关学会,很快接到了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请他参加学术讨论会的商议函;接着,又收到中国语言学会同样的商议函;六月,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下发通知,请嘎日迪参加一九八三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研究讨论会。这样,一个一九六四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因十年动乱未能学完全部课程的蒙古族青年,从草原走向了国际学术讲坛。

嘎日迪的这项科技成果被发现并得到承认,固然不容易,但他搞这个项目的实验过程还要艰难几十倍。

一九七九年底,嘎日迪调到电子计算中心任副站长,看到中文信息处理跟不上形势要求,心里很着急。他懂蒙文蒙语,他想,如果在蒙文信息处理上下些功夫,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于是,他怀着满腔热情和决心,接受了蒙文信息处理这一最新研究课题。但是,繁杂的行政事务,左右为难的人事关系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时间搞本行业务。嘎日迪想到自己年龄一年大似一年,而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果,于是毅然决定辞去副站长职务,递交了组织蒙文信息组、集中精力搞科研的申请报告。

他想得太简单了。争权要利有时和上进心相混淆,这在一些人的认识中似乎习以为常。所以,辞职,对上级来说,首先就意味着你对他的不满。于是种种物议和非难在科委系统一时传开了:“嘎日迪犯错误了!”“他能力太差了!”“年轻人太轻狂了!”

在这些非议面前,嘎日迪想到:最好的答复是行动。他挺挺腰板,振奋起精神,匆匆地踏上了搞蒙文信息处理的崎岖道路。

嘎日迪与另一名汉族青年张柱合作,开始了攻关。研制蒙古语文分析软件系统,首先要有“蒙文信息互换标准代码设计方案”。嘎日迪的办公桌上摆满了蒙古文字母和欧美文字字母。他详细对照这些文字,寻找其中相同的奥秘。蒙文字母字数少,笔法简单,又是拼音的,利用计算机处理极为方便。但蒙文是竖写的,字母大小也不一样。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矛盾。他和其他同志紧密配合,反复研究,尽量少改动原机硬软件设备,把蒙文字母变为60个字,然后再把这60个字转换为国际音标,使它能够和国际ASCII直接交换。嘎日迪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学的是蒙文,用的是蒙文,但对蒙文的本质和特点却从来没有这次这样深刻的理解。通过研究设计“蒙文信息互换标准代码设计方案”,他似乎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母亲的语言。

“他那个方案是纸上谈兵,离应用还早着呢!”这是看不起方案的人的说法。他细想起来,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至今为止还未找到一个理想的合作单位。

盛夏的一天,嘎日迪来到某研究所。他把研究的课题详细地介绍了一遍,希望获得这个研究所的支持和合作。谁知人家漫不经心地打量着这个貌不惊人的青年人,摇了摇头。之后,他又去找一所大学,然而接待他的同志除了把他的科研课题大加称赞一番外,最后也表示无能为力。有人劝他:中国那么多人在搞计算机都没能解决语言分析这个问题,你行吗?这使他不禁想起十几年前一段下乡到乌珠穆沁草原的往事……

从旗里到布日嘎苏台牧场,要走300华里。他好不容易找到一辆勒勒车,在草原上颠簸了七天。乌珠穆沁草原遍地是珍珠般的牛羊,富饶的牧场,草有马蹬子那么高,可交通工具除了马还是古老的勒勒车……草原需要现代化,而且势在必行!

嘎日迪来到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研究所。我国著名蒙古语言学家清格尔泰教授热情询问了他们科研课题的进展,而且立即帮助他商定了两个单位的合作方案。清教授兴奋地对嘎日迪说,我们所正面临研究中世纪蒙古语文的任务。在国外,已较早地开展了这项研究,我们要迎头赶上。我们用人力来处理浩如烟海的蒙古语言文字,尽早拿出成果来虽然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是能够克服的。

从内蒙古大学得到大力支持后,他和全组同志,开始了电子计算机语言分析软件攻关。

蒙文信息处理课题小组成员除张柱是汉族青年,孟岩是达斡尔族外,其余都是蒙古族青年,平均年龄26岁。嘎日迪常说,他们小组谁也离不开谁。这一点不假。他们所取得的每个微小的成绩,都是各族青年共同努力的结果。汉族青年张柱是组里的骨干,为了调程序赶任务,他常常晚上加班到两三点钟。嘎日迪经常对其他少数民族青年说,一定要尊重这位汉族同志,学习他这种苦干精神。在嘎日迪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科技队伍不辞辛苦地进行着高效率的工作。有一年农历除夕,人们都合家团圆,欢欢喜喜地一起守岁。,然而信息小组的嘎日迪和陈彻却在机房里紧张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天。当他们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走出机房的时候,一种献身的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他们相视而笑了。

成功,对于锲而不舍的有志者来说,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访问嘎日迪的时候,他说:他们干的工作极平凡,没有任何宣传的必要。是的,在平凡中见不平凡:那些埋头苦干,经得起考验的人们,正是从这平凡的第一步开始,为四化作出了许多不平凡的贡献。

当嘎日迪在国际研究讨论会上代表小组宣读完论文后,许多记者围住他,询问关于蒙古族科研方面的一些情况,当时他感到,那些以为蒙古族仍停留在游牧阶段的人太无知了。而那些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拒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的人,不仅无知,而且更显得可怜。

嘎日迪,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少数民族事业的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学术交流期间,许多外国学者主动找嘎日迪,和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同时,对计算机进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表示了衷心的祝贺。这时,一种炽热的民族自尊与自豪感在他心中升起。

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振兴,科学技术方面就应该向国际水平看齐。虽然我们身处草原,但在国际讲坛上应该有我们的一个席位。勒勒车应该早日送入博物馆,生活也不应该总是蒙古包和套马杆,我们没有理由落后——嘎日迪常常用这样的话来鞭策自己。

(本栏由内蒙古青年杂志社组编题图:刘兆平)

猜你喜欢

蒙文草原论文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蒙文少儿出版物题材特征分析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可可托海的草原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蒙语文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