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团干部谈谈思维方式
1984-08-20宋德福
宋德福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对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对团的干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团的活动往往习惯于搞形式大的、包含内容全的、参加人数多的。现在有些团干部感到这种办法不那么灵了,心里着急,工作被动,收效不大。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团干部的思维方式没有多大改变是一条重要原因。只有团干部的思想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情况的变化,思维方式“随机应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思维方式要变一变,团干部在看问题、想点子、抓工作时,就应该注意以往工作的继承性,现实的适应性和未来的预见性,改革旧观念,跳出旧框框,摒弃旧办法,大胆地改革那些过去曾经“适用”,而今天不能“适应”的旧的东西。
在农村,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迅猛发展,许多农村青年开始从事工业、服务业,参加小集镇建设,进入流通领域。青年中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岗位越来越专业化、分散化。有的团干部告急:团的组织设置、工作内容、活动形式都受到了冲击,有的团员找不到了,开会也集中不起来,等等。这都不足为怪。农村生产单位划小了,青年的工作岗位分散了,我们就应该适应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研究解决如何使农村的团员、青年“人散心不散,离土不离团,为发展商品生产作贡献”。
在工厂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各种经济责任制。同时,国家将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劳动力、资金、技术可以不受地区、行业限制自由组合。这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临时组成的生产单位增多了,专职团干部减少了,劳动时间不能搞其他活动。我们就应该研究解决如何使企业团的工作“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没有专职团干,事情有人干;没有整块时间,活动不断线。”
在经济特区,有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企业,要想让资方支持团的干部,就应该研究如何配合厂方做工作,努力找出发展生产的“共同点”,引导青年“靠”团、“认”团,多为自己祖国作贡献。
农村、企业以及经济特区改革的形势,都告诉我们,团组织搞形式大、内容全、人数多的活动比较困难了,而且也难以奏效。团的工作形式越来越明显地要向小型、多样、分散发展。
改革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团干部,要努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不但要看到团的改革同经济改革的同一性,还要从团的性质和任务出发来认识团的改革的特殊性;要着眼于经济改革的全局来研究和确定团的自身改革的方向,使共青团在改革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