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式的书话
1984-07-15鲍霁刘开朝
鲍 霁 刘开朝
近几年,姜德明同志发表的散文集不少,而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在《书边草》中的那些介绍“书人”“书事”的书话。作者一边介绍知识,一边发表议论,往往能匠心独运地从通常易于被人忽略的小事上,哪怕只是零枝片叶、一鳞半爪,写出活的人物,新的意义来。这里虽然没有什么鸿篇巨制,也算不得高深的理论,但它给予读者的是新鲜、欣慰和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如黄裳同志所说:“作者的心是很细的,能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们通常易于忽略的问题。”
“书话”体裁的写作,看似容易,好像作者闲暇之时顺手拈成。其实不然,它要求作者既要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独到的见解。姜德明同志的书话里有发现、有分析、有见解。尤其他的“人弃我取”的做法与成果,即使对专搞文学史的人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写名人、记小事是这类小品的特点之一。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前辈,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为文学事业乃至革命事业都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作者没有去描写他们所做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当然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是摄取了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小景:怀抱海婴的鲁迅,“奔天桥”的老舍,“吟花”中的郭沫若……读来倍觉可亲、可近、可敬。这些平凡小事既写出了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常人之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显示了他们伟大的人格。这是作者用笔的妙处所在。
作者认为:凡是对新文学做出过贡献,哪怕只是在新文学的旅程上留下浅浅脚印的人,似乎都不应该让他们无声无息地湮没掉。这是作者文学史观,也是美学观的体现。《宝剑·青春·墓碑》、《石评梅和她的<偶然草>》、《从<象牙戒指>看石评梅》、《鲁迅·刘和珍·石评梅》、《<心海>里的涛语》,这些充满作者炽烈感情的作品,都是为一个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名字——石评梅而作的。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名字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了。但是石评梅曾在北方文坛,不,简直可以说中国的文坛发出过光芒。这位肯努力,有成绩,才华闪烁的女作家,虽然不见经传,虽然过早的陨落,然而是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的。
姜德明对现代文学很有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他同许多著名文学家有密切交往,并熟知现代文坛上一些名人掌故。这使他能在散文作品中刻画出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前辈的形象,也勾勒出石评梅、王尘无、黄宁婴等近年来已鲜为人知的作家们的侧影,这些散文为读者全面了解过去了的时代的文艺状况,了解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和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样的书话、这样的散文,我们只嫌其少,十分希望有更多的文章问世,有更多的人来写。
(《书边草》,姜德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第一版,0.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