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
1984-07-15明滔等
明 滔 等
日本出版界正处于深刻的萧条中。因此各出版社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纷纷使出“新招”,争取读者。据《朝日新闻》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二日报道:一直出版文艺书籍的新潮社,正在对非虚构性书籍(传记、记录等)投入力量,岩波书店则开始出版适应性较强的小开本通俗读物。另外,一些大企业、大百货店以及夜校等也进入了出版界,加入竞争行列。松下电器公司系统的PHP研究所出版的书,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适应竞争,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以出版百科辞典为主的平凡社,从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起改名为“杂志屋”,并在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创办《诗的杂志》,作为改名后的第一炮。据平凡社人士说,《诗的杂志》将印刷三十万份,坚持以大众为主的方针,为国内外的诗词作者、广告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诗的杂志》从筹办之日起就接受到出版界的注意。日本的出版界正在摸索新的道路,以摆脱困境。平凡社开辟新领域的做法十分引人注目。(明滔)
美国的畅销书,从来是饮食疗法、保健和关于性的书籍占优势,然而近半年来,情况陡然有变:最热门的畅销书已经不是这类书籍,而是商业读物。最近的畅销书是:托马·彼得与汉德曼的《精益求精》,布兰卡和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本刊曾经介绍,见第十期)。这三本书的销售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达二百多万册,同《飘》当年的首次销售势头旗鼓相当。据说,许多公司规定这类商业书籍为必读书,有的公司专门雇了一大批临时工来处理日常事务,却让公司的职员去阅读这类畅销书。另外,这些书做到在叙述上深入浅出,文体新颖,也有助畅销。
美国畅销书多变,但是继食、色之后出现的是教导如何赚钱的商业读物,这种变化也可说是顺理成章的。(贺)
美国人对长时期阅读只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文学作品似乎厌倦了,反映外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了热门,其中有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于日本的,关于尼日利亚的。目前市上最显眼的这类作品要数出自巴西的D.理比路(Ribeiro)手笔的《梅拉》(《Maira》)。
《梅拉》从一个白人女子的尸体在河边被发现写起,引出了一个巴西内地印第安人村庄里的故事。作者试图以此来唤醒一个濒临灭亡的文化。这是一个政治家和人类学家写的处女作。美国出版界这种兴趣的转变还不知能持续多久。(汀)
英文《圣经》的用词一直以阳性名词为主体,如称“人类”为Man,称“教父”为Father,称“教子”为Son,等等。但在前不久,美国国家宗教委员会发行了一本新《圣经》,声称经文里已“完全取消性别歧视的字眼”。它删掉了所有阳性的神和以阳性起源的词汇,改为两性通用的词,譬如把“人类”改为Humankind,“上帝”改为God,“教子”改为Child。然而,这部新圣经却遭到了以美国路德教堂为首的宗教势力的反对。有关人士说,如果这部新圣经流行开来,势必会导致教会的分裂。
在无神论者看来,《圣经》中不乏歧视妇女的内容,关于亚当、夏娃的故事即为一例,不知美国有关部门有什么办法再做进一步修改。(本)
美国现代派诗歌流行,但是销路却大成问题。最近一位美国编辑在刊物上慨叹说:“我们出版了一本诗集,竟只印了五千册,真是少见。我们搞了许多诗集,但销路一直很差。”诗集滞销,原因除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外,主要还因为现在的诗歌不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有些诗生涩难懂,读一页诗要比读一页小说吃力得多,许多人宁愿看一部小说,也不愿读一页诗。这些诗歌还有一大弊病:无法朗读,因此更加无法传播。有人挖苦说:“尽管美国诗人和出版商费尽心机,但效果却只是使人们知道美国诗歌还存在而已。”(本)
美国侵越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是战争给美国人民心上留下的伤口至今还未能愈合,当年的战争依然是他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了迎合这种需要,最近美国陆续出版了三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越南,一个历史时期》,《与敌人交谈》,《战略:对越南战争的批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越南战争给美国和美国人民带来的问题。美国记者在一九八三年十月三日的《新闻周刊》评论这三本书时,取题为:“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很能说明对这场战争的心理。(汀)
苏联有关部门比较注意在发展中国家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开展书刊宣传活动。为了取得适于供发展中国家读者阅读的书稿,苏国家出版委员会决定公开征稿,优秀的来稿除采用出版外,并有奖金五百卢布(一等)、三百卢布(二等)等。此事从一九八○年十一月宣布,到一九八三年已评选出若干部获奖书稿。一等奖的作品名:《历史唯物主义。东西方各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作者佐托夫。此书即将由进步出版社用多种外文出版。最近苏有关部门订出条例,决定在一九八四——八五年继续开展这项活动。(贺)
苏联为了弥补纸张不足,从一九七四年来,就实行读者买书可以用废纸换取规定的新书的办法。到一九八三年,据说已用这办法换出八十一亿余册新书,换取废纸一百六十万吨。规定可用废纸购换的新书,大多是惊险猎奇性质的文艺作品,为的是可以吸引读者,但也遭到有些读者的反对。一九八三年十月号《书的世界》杂志发表读者来信,认为废纸换书也要“考虑教育作用”,对于换书的目录中竟然没有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作品表示奇怪。苏联有关部门表示要加改进。(贺)
明滔/贺/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