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
1984-07-15
法国伽里玛尔出版社新近出版联邦德国出版家齐格弗里·威塞尔特的一本研究著作:《作家及其出版家》,书中透露不少外国作家的辛酸遭遇。威塞尔特介绍了德国作家黑塞、布莱希特、里尔克、瓦尔塞等人的作品出版经过。这些作家虽然享有盛名,然而他们的作品当年经常遭到出版家的拒绝。出版家特别讨厌瓦尔塞,以致他不得不把手稿付之一炬,并且在最后二十五年根本不从事写作。遭到出版家冷遇的作家大多穷愁潦倒,因为这些老辈作家还继承十九世纪的传统,不愿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另外就业谋生。威塞尔特本人就是这种刁难作者的出版家,他在书中提出一种看法,认为穷困和孤独是文学天才发展成长的必要条件。“文章憎命达”,这话由文人来说作为自我解嘲尚无不可,现在由出版家来说,将之作为克扣作家的理由,读后未免令人气塞。(芳)
一九八三年瑞典大事庆祝本国印行的第一本书五百周年,这本书名《Dialoguscreatararummoralizatus》,是在一四八三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鉴于书籍在欧美日益受到忽视,这个纪念活动的口号是:“给受到各种大众传播手段威胁的图书以应有的地位!”斯德哥尔摩王家图书馆从四月到十月举办了“瑞典图书印刷”展览。邮局出版了专门的纪念邮票。斯德哥尔摩博物院举办“图书万岁!”露天展览。端典作家协会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口号:“现在还不到开始读书的时候吗?”为此专门进行了讨论。
《Dialogus》一书的出版者为约翰尼·斯涅列,此人德国出生,当年受大主教之邀来瑞典印行宗教书籍。《Dialogus》的内容是太阳、月亮、星辰和地上生物之间的对话,全书最后为生与死的对话,据说极为有趣。全书314页。(娣)
苏联从一九六四年成立“书籍”出版社,专门出版关于书的书。书籍装帧艺术图书在其出版物中占一个不小的比例。它从一九六七年以来,隔几年编印一本《图书艺术》丛刊,评介书装艺术中的各种问题,迄今已出七集。它还编印《丢勒论字体》,索洛古勃的《四驾马车》,卢德尔的《印装业》,《荷兰印刷家艾里捷维尔》等关于图书装帧的世界名作,计划出版的有盖尔楚克的《木版画时代》、《书籍的艺术结构》,以及两套丛书:《书装艺术宝库》、《苏联书装艺术大师》。最近这家出版社推出新著《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书籍版画艺术》(作者洛札诺娃),在艺术界获得好评。十月革命初期的书装版画家曾有不少革新,历来引起不同议论。本书作者认为,当时的“‘改革派”所作的创新,是在尊重古典版画传统的基础上作出的,他们使这一试验得到成功并使之为革命文化服务。(玉)
一九八三年十月美国出版了一部英语的日本大百科全书。据报道,这部九卷本的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历时十二年,耗资一千五百万美元,二十七个国家中的一千三百名学者参加工作。书中关于日本历史的有二千二百条,有关日本地理和艺术的各一千五百条,有十一页是关于日本歌舞伎及其音乐,八百三十六条是关于日本文学的,一千零五十条关于日本经济与商业。
书中主要条目有的涉及日本侵华及出兵东南亚事情,有的是关于列宁对日本的影响,主笔者中有在哈佛大学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学系任教二十余年的板坂先生及其学生。
用别国的语言编写一个国家的百科全书是极为少见的举动,此举也可以看出日本在欧美的影响。(凌)
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日益减少,引起有关人士的忧虑。据报道,休斯顿公共图书馆一九八四年的财政预算为一百万元,比以前减少约二百万元。图书馆主任亨宁顿说:这样大幅度地缩减经费开支,说明我们恐怕连把修补过的书和破损的书放到书架上的能力也没有了。这个图书馆的主要读者是操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其次是白人、黑人、亚洲人,有百分之七十七的读者在八三年对该图书馆的工作给予好的评价。(石)
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教育质量急待提高。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古德莱教授最近著书《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阐述了他对美国教育的现状的看法和改革设想。古莱德走访了三十八所公立学校的一千余个课室,与二万七千多教师、学生和家长谈话。他在书中提到:美国中等学校的教学是“前面教学”:老师在教室前面讲课,过于强调读写算而不注意使学生从小发展自己有意的爱好,从而提高求知欲望,进一步来理解课堂上得到的知识。很多不合格的教师胜任不了学校的工作,也不喜欢本职工作。现在有的学校把学生按能力划分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严重的平均主义控制和取代了天资的发展。
要想改进目前的状况,他提出“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思考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打破按能力分班的做法,给学生百分之十至二十的时间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从演算数学题到打网球。改六岁上学为四岁,使学生的天资提前二年得到发现和发展。
古德莱的研究一直受着十三个基金会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文)
一九八三年,美国ABC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一书。这是一部世界性的综合书目和文目提要,综合了四十二种语言中的二千篇文章。这些材料中不仅有发表过的外交、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文件,还收集一些日记、信件等未公开发表的材料。该书选用字典形式编辑。每一段约一千二百——二千字,每段前列有有关二战的论文或书籍的著作者名字和文章或书籍的题目。(章)
曾获一九七八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艾萨克·辛格最近发表了新作《忏悔者》。他在书中写了一个生于波兰的美国中年犹太商人,屈服于社会习俗,找了一个女管家,后来他意外地发现,他的妻子与女管家都对他不忠实。这使他重新皈依宗教。他冲破险阻,奔回耶路撒冷犹太人居住地,娶了犹太教教士的女儿为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辛格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忏悔者,我是一个作家,……我只是借书中人物的命运来说明,你只要格守戒律,才能信神。”他认为现实的家庭生活正是由于人们不再信仰宗教而濒临崩溃的境地,这是时代的悲剧。看来苦于通货膨胀,家庭破碎诸问题的美国人是想从辛格的新作中找一条出路吧。(汀)
经过七年多的研究,美国的费思·贝丽为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写了一部严肃而语言犀利的传记,在报刊获得好评。这部传记的重点在于他的最后二十年的生活,其中强调了曾被人忽视的休斯的一段生活经历,并提出,实际上休斯的气质远远超过通常人们对他的了解;而这往往是由于对休斯生平缺乏深刻地了解。休斯曾入哥伦比亚大学,但因学校的“不友好气氛”而辍学,开始漫长的游历和艰苦的写作,但事实告诉他,他的市场太有限了,“种族歧视把他和文学界隔离开了”。因为他看到,白人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与他写的题材差不多的东西,并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出版商,而对于他,有些编辑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一个黑人的活动范畴。这些并没有使休斯放弃写作。费思·贝丽写道:休斯的顽强,对任何美国黑人艺术家都应是一个鼓励。
斯坦福大学教授兰波萨德在写休斯的全部传记,贝丽的作品无疑是对兰波萨德的挑战。而对于读者,则会由于他们正在从新研究美国黑人作家而发现美国文学界的新动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