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经济学手稿
1984-07-15张钟朴
张钟朴
长期以来,我国读者比较熟悉马克思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旧译《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名著。这部著作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中心,从历史上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各流派的理论,现在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其实,这部著作只是马克思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部分。最近几年,这个手稿的其余部分才陆续发表,和世人见面。一九七九年我国翻译出版了《马恩全集》第四十七卷,其内容主要就是这个手稿的开头部分。今年又将出版这部手稿的最后部分,即《马恩全集》第四十八卷。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国读者见到这部手稿的全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部手稿从它写成起直到今天中译本全部发表,中间经历了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马克思的这部经济学手稿是继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之后写成的又一篇幅巨大的手稿,它的全部发表对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手稿的写作经过
本来,马克思在写完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手稿之后,打算紧接着把它整理出版。原定内容包括三章: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第三章资本。后来马克思从政治上考虑,认为“真正的战斗正是从第三章开始,我认为,一开始就使人感到害怕是不明智的”。所以决定先把前两章整理出版,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然后再把第三章写成第二分册。一八五九年一月第一分册由敦克尔出版社出版。
然而,在这个时期里革命形势大为发展,马克思忙碌不堪。他本人贫病交迫,而敌人又不时对他和工人运动加以攻击污蔑。正当他要着手写作第二分册的时候,被路易·波拿巴出钱收买的德国庸俗民主主义者福格特跳了出来,写书肆意攻击马克思及其战友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的活动,把他们描绘成同警察有秘密联系的阴谋者,甚至说马克思勒索、告密革命者,印制假钞票等等。这显然不是针对他个人的攻击,而是企图使正在形成的无产阶级政党信誉扫地。马克思在这样的原则问题面前,不得已只好暂时放下经济学的研究,在一八六○年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福格特先生》这一著名的论战著作,彻底揭露了福格特的嘴脸。
直到一八六一年夏天,马克思才得到了写作这个第二分册的机会。这时,马克思先写了一个《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主要是把一八五七一一一八五八年手稿按照专题作了初步归纳,接着又写了一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提纲草稿》。后者显然是为写作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手稿作准备的提纲。从一八六一年八月到一八六三年七月,马克思写成了二十三个笔记本的手稿,折合中文约一百四十万字。这就是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经济学手稿,通常被认为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这部手稿的写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八六一年八月至一八六二年初,写成了手稿的第I—V笔记本,内容和《资本论》第一卷的前半部大体上一致。第V笔记本还没有写完,刚刚写到机器生产,马克思就转入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写作,即转入了第二写作阶段。马克思从一八六二年初直到年底,把理论史的内容写在第VI—XV笔记本中。按照马克思的提纲,这部分本应在第四部分“其他问题”项下来写,但现在马克思把这部分的写作提前了。这可能是因为,马克思认识到要完成经济理论的研究,就必须弄清价值和剩余价值范畴是如何在社会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即利润、地租等问题。而只有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才能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手稿写作的第三个阶段大约从一八六二年十二月至一八六三年一月,马克思在写完理论史之后,继续写成了第XVI-XVⅢ笔记本手稿,内容主要是“资本和利润”,这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三卷内容的最初概述。到这时候,马克思本打算结束这部手稿。例如,一八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信中说:“第二部分(即第二分册——引者)终于已经脱稿,只剩下誊清和付排前的最后润色了”。
就在这时,马克思考虑到原来第V笔记本中的机器生产问题还没有论述完,他又回过头来接着研究机器生产问题,从这时起,手稿的写作可以说进入第四阶段。一八六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正在对机器这一节作些补充。在这一节里有些很有趣的问题,我在第一次整理时忽略了。为了把这一切弄清楚,我把我的笔记(摘录)全部重读一遍,并且去听韦利斯教授为工人开设的实习课……。”在此基础上,从一八六三年一月底起,马克思写完了第XIX和XX两个笔记本。这些手稿是关于机器生产问题的重要补充。紧接下去,马克思又写了第XXI-XXⅢ笔记本,内容主要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问题;原始积累问题;再生产问题和货币回流问题等。这些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的后半部和第二卷的一部分内容。直到一八六三年七月,这部手稿终于全部写完。上述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写的这些手稿,除第XIX和XX本收入《马恩全集》第四十七卷以外,其余的均收入《马恩全集》第四十八卷。换句话说,第四十八卷包括的内容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后半部分、第二卷的再生产以及第三卷的前半部分的初步草稿。
在批判中制定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一八六一——一八六三年手稿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制定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等等。如果说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手稿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那么这部手稿则把这个理论发展成为严整而完备的体系,阐明了剩余价值范畴在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的各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完成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平均利润问题是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李嘉图的理论碰壁的关键之一。李嘉图曾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这是对的。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各个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周转时间不同,各自推动的劳动量不同,可是等量资本却能得到相等的利润,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表面看来,这是同劳动价值理论相矛盾的。李嘉图没有能科学地解释这个问题,这成了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之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讲清楚了从剩余价值范畴过渡到平均利润的各个中间环节。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由于两种竞争的作用造成的。一方面,同一部门内部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使这一部门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这个部门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从而确立这个部门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市场价值不同,利润率有高有低,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竞争的结果,使得不同部门之间形成同一的平均利润率。这时,各个资本不论使用多少劳动,都按照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取得利润,这种利润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表明资本家阶级把他们共同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拿来在自己中间重新分配。而平均利润加到生产成本上,就形成生产价格。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再是围绕着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阐明了平均利润不但和剩余价值并不矛盾,而且是剩余价值的必然发展,从而在经济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批判中制定地租理论和生产劳动理论
马克思制定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同批判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相联系的。李嘉图承认级差地租存在,但否认绝对地租。这是他的价值理论的错误造成的结果。另外,李嘉图虽然承认级差地租,但他把级差地租理论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联系起来,这也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批判了李嘉图的错误,比别处更充分地论证了绝对地租理论。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是阐明绝对地租的前提。农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比工业中低,因此农业中商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的生产价格,由此在农业中形成超额利润。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这部分超额利润不能象工业中那样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而是落入土地所有者的腰包。这就形成了绝对地租。而李嘉图把价值和生产价格直接等同起来,当然不能找到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理论的阐明揭露了土地私有制的寄生性,论证了土地国有化的进步意义。另外,在级差地租理论方面,马克思阐明级差地租来源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肥力各不相同。由于农业中的市场价值由坏地上的产品价值决定,好地上的产品的较高利润就形成级差地租。马克思批判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认为土地的生产率不是越来越下降,相反,每次追加投资通常都伴随有土地质量的改善,从而提高土地肥力。因此,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站不住脚的。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还比别处更详尽地专门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研究这个问题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等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分析斯密等人的理论中制定自己的生产劳动理论的。马克思首先认为,生产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总要联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来考察。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下,生产劳动就是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换句话说就是直接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则是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这种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而是收入的单纯消耗。除了这个主要定义之外,马克思还有一个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补充定义,即认为生产劳动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在这部手稿中,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人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并有不同看法。在我国,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下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凡是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按照这种意见,不仅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而且服务部门、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劳动,都应算作生产劳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社会主义下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为只有这种劳动才创造国民收入。而服务、教育卫生等部门不创造国民收入,只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而不能算作生产劳动。另外还有介于这两种意见之间的第三种主张。
关于工人阶级绝对贫困的一种论述
关于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坏。而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却从另外的角度作了论述。马克思写道:“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困,因为整个物质财富世界以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价值,都作为别人的商品和别人的货币与他相对立,而劳动能力本身只是工人活的机体中存在的和具有的从事劳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却与实现劳动能力的一切物的条件,即同它本身的现实性完全分离了,失去了这些条件而独立的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第38页)马克思还说:“劳动能力由于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即被剥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因素所需的物的条件,它也就被剥夺了生活资料……因此,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同上,第39页)至少从这些论述可以知道,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绝对贫困是指工人首先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而不是象通常所理解的工人生活水平越来越坏。
关于再生产、个人所有制和其他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再生产过程时抽象掉了很多因素,是单纯就两个生产部类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的。而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再生产过程时却联系了一些方面,因而给我们以启发。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再生产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提醒人们注意流通在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一个生产部门并不是单纯生产出产品就能进行再生产,它还必须把这些产品卖出去才能进行再生产。其次,马克思强调指出,要进行再生产,除了资本这种物化劳动的积累以外,还必须有“工人个人技能的不断积累,其方式是把已获得的技能传授给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工人”,“科学就其被应用于生产的物质过程来说,其积累也与这里的问题有关。这种积累就是规模不断扩大的不断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第154页)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很好地进行再生产,不仅要积累资金,还必须积累技能,掌握科学,特别是青年一代更是如此。不然也是搞不好再生产的。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的最后,马克思有一段著名论述。马克思预见到,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运用否定的否定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会造成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即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那么,这里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但最近也有人认为应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还有人认为是指社会主义下的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这部手稿新发表的部分却能给我们以新的启发。马克思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所有权已经在事实上分离了,“所有制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过渡阶段……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独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第21页)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而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应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换句话说,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公有制。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机器生产的部分,特别对我们祖先的三大发明所起的推动历史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巨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第42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布精〕2.60元,〔纸精〕1.90元;第四十八卷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