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鱼毒
1983-12-30王祖衍
王祖衍
了解一点有毒鱼类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无好处,或许会避免一场飞来的横祸呢!
从池鱼中毒谈起
一九八一年三月的某一天,广州市突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的事故,某医院一天内就接待了八十多位上吐下泻的病人。原来这起事故是由池鱼引起的。
池鱼,学名蓝圆鳕,江浙一带叫黄占。这是一种禽高组胺的鱼类,其肉体内含有一种组胺酸,它可分解为组织胺。当这种组织胺聚集到一定量值时,就可使人引起过敏性中毒,有关部门曾作过试验,这种青皮红肉鱼除黄占外,还有金枪鱼、青占、沙丁鱼等,如保觯不当,都可能引起过敏性中毒。
不过瞬间即可夺取生命的还不是这种青占、黄占鱼,而是河豚鱼。河豚鱼中毒的情况,1982年第8期《祝您健康》上已有专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警惕内毒鱼类
所谓内毒鱼,指的是鱼体内某一部分含毒素的鱼。上面提到的池鱼等青皮红肉鱼及河豚鱼,其实也是属于这一大类。
笔者曾无意吃过一次来自西沙礁盘区的鱼类,数小时后感到头晕肚痛,下痢后方舒服一些,过后才知道自己食的是笛鲷科鱼。这种鱼愈大,肉内的毒素也就愈强。珊瑚礁区的鱼,色彩艳美,有很大的观赏价值,但毒性却很强,当我们野外旅游时,可别贪食那些色彩艳美的、不常见的鱼,特别是产卵季节的大型石斑鱼、鲟鱼和裸胸鳝等。
经加工后的鱼肝油是人们常用的营养补品,于是有些人就认为新鲜鱼肝可能更富有营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有些海洋鱼类,例如马鲛鱼、鲨鱼等的鲜肝是不能过量食用的,因为在这些鱼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脂肪,维生素A和D都是脂溶性物质,如摄入过量就会沉积在体内,达到一定量值时会引起中毒,有不少船员喜欢用鲨鱼肝熬成油来食用,要小心为好。
人们常常以为动物胆具有清热解毒、壮腰补肾的效用,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的鱼胆偏偏是有毒的。特别是草鱼胆。据有关部门的实验证明,食用色体重量在三斤半以上的鱼胆,就会引起中毒。
还有鱼卵,它虽是好东西,但也要适可而止,特别对产卵季节的淡水鱼卵,要引起警惕,不要盲目大量食用,否则也会中毒。
总之,因食内毒鱼类而引起的中毒,在程度上比河豚中毒轻微多了,但也会有死亡事故发生,所以我们对于不常见的鱼及鱼的内脏食用要慎重,特别是船员及渔产区的人更要注意。最简便的方法是,让猫先吃,猫吃没问题,人食也就安全可靠了。
小心刺毒鱼的袭击
上面提到的这些有毒鱼是被动性鱼类,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来侵犯你的。还有些鱼,如果不小心碰它一下,它马上就会给你厉害看,这些鱼类也叫刺毒鱼类,被这些鱼刺伤,轻者皮肤表面红肿、有刺痛,重者则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国外曾有人因忍受不了长时间的剧痛而情愿投海自尽。海洋鱼类中以虹鱼、鳗鲶及鲔鱼最为厉害,国外有一位学者在实验中不小心被鲤鱼刺了一下,当即晕倒在地,痉挛而死。这些鱼尾端或者背部,常有一个或几个刺棘,它们大多生活在近岸沙穴之中,而且特别喜欢在浅水游弋,身体的肤色同周围环境又非常相似,很难觉察到。所以当人们在水中游泳、洗浴或在沙穴中掏摸鱼虾时,很容易因误摸,误踩这些鱼类而被刺伤中毒。淡水鱼中以鳜鱼为最。鳜鱼也称桂鱼,是江南的名贵淡水鱼。它的背、臀、腹都有含有毒腺的鳍棘,在加工处理时,须先除去毒腺;有些鱼类即使死后数小时,其棘部仍带有毒汁。这些刺毒鱼在我国大约有一百余种。
在海边如果遇到带刺棘的鱼,可把它们驱赶出自己所在的水域。这些鱼的毒刺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防卫,不会无故袭击人的。如果不小心被刺中毒,也不必惊慌,最简易的方法是,如四肢受伤,可在伤口上方紧缚后,用热水浸30~90分钟来止痛,水中可加入少量食盐,在没有热淡水时也可用海水冲洗,及时送往医院,千万不能用高锰酸钾、阿摩尼亚等溶液冲洗。
尽管江河湖海中有种种毒鱼存在,但其数量究竟还是极少的,只要我们知道一些常识,谨慎小心,注意识别各种鱼类,就会大大减少中毒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