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喜欢巴基斯坦青年

1983-08-21张开信

中国青年 1983年2期
关键词:莎菲沙加归国

张开信

我刚从友好邻邦巴基斯坦任教归来,回到祖国的喜悦,幸福的心情和怀念巴基斯坦之情交织在一起。但思念最多的还是巴基斯坦的青年。

渴求知识的拼搏者

现在是拼搏的年代,中国在拼搏,整个世界都在拼搏之中。这股拼搏的浪潮也涌进了巴基斯坦,在一些有为的青年人身上发生了影响。我的学生阿里夫就是其中一个,他有理想,有追求,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拼搏不息。他同我说起过他要在一生中完成两次大考察,一是考察阿拉伯世界,二是考察中国。他把阿拉伯国家看作是巴基斯坦的亲戚,因为南亚伊斯兰教是从那里传来的,他要去寻找真谛。谈到要来中国考察时,他说:“中国是巴基斯坦近邻,是目前世界上最真诚帮助巴基斯坦的国家。中国社会平等。只有实地考察才能真正了解这种社会制度的伟大意义。”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下决心学好三门外语——英文、阿拉伯文和中文。

他的英文学士学位和阿拉伯文毕业证书是在同一时期取得的。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允许在校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学科的同时,可以在业余时间攻读另一门专业学科。学生如果业余攻读专业学科,可根据自己学历向有关专业院校申请,经批准后按期参加学位考试。阿里夫同时攻读两门专业学科,自然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和精力。他早起晚睡,刻苦攻读,通过两年努力,完成了阿拉伯文的专业学习,同时也通过了英文学士学位的考试。

他象时钟一样往前走,一分钟也不停留。他一完成阿拉伯文学习,就立即开始学习中文。我到伊斯兰堡国家现代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时,他是二年级学生,当时他说中文还是磕磕巴巴的。但他每次和我交谈或探讨问题时,从不用一句英语,即使有时脸都憋得通红,他还是连说带比划把意思说明白。我被他这种顽强的求知精神深深感动。后来他告诉我,他从见我的第一天开始,就暗下决心不和我讲一句英语。他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全班成绩最佳的一名学生。他在全系举办的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了自己用中文写的《我的故乡》一文。那生动的用词,那流利的语调,那富有诗意的感情,如果你闭目静听,还以为是中国学生在朗诵呢。

在临近毕业那个学期,我时常发现他精神疲惫,眼带血丝。我劝他注意休息,他才告诉我,为了筹集旅费,他还在业余时间教英语。一九八二年夏,他完成了中文学业,同时也修完了英文硕士课程,获得了英文硕士学位。一天晚上,他来到我的住所告诉我,他有几位亲戚在沙特阿拉伯当劳工,他也准备去那里劳动两三年,积攒一些钱,准备来中国深造。临别时,他噙着眼泪和我紧紧握手说:“北京见!”说完,转身跨上摩托车。我望着他那搏击风浪的背影,心中默默地为他祝福……

在巴基斯坦,象阿里夫这样渴求知识的青年是不胜枚举的。巴基斯坦重点高等院校设有奖学金,奖励、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各门功课成绩平均在九十分以上的学生,就可以得奖学金。每学期奖学金两千卢比,约合人币三百元。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发奋读书,争取得奖学金,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还有很多学生除了攻读本专业外,还兼学一、二门其他专业。这些学生都有一股拼命精神,如中文系新生阿德尔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已学完了大学二年级的理工专业,又开始学习中文,同时还计划修完英文学士学位的课程。他每天上午总是来得早早的,下课后便匆匆离去,非常刻苦、勤奋。我曾劝他集中精力学一门专业,兼学多了要影响身体。他感激地笑了笑说:“老师,在我们这里,大学毕业后国家不给安排工作,全由毕业生自己去找,我趁着年轻,多学几门专业,今后找到工作的机会就会多些。”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这些青年就是这样不惜一切地渴求知识。

敢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挑战巴基斯坦有近亲联姻的习惯。姑表、姨表,甚至堂兄妹都可以结婚。据说,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可以保持大家族和睦,又可以避免财产外流。在巴基斯坦至今还没有人敢从科学的角度对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公开提出反对。我的学生沙加德,叔父是富商,只有一个独生女儿,父亲执意要他娶堂妹,以便今后可以继承一笔遗产。沙加德却爱上同村的一位姑娘罗宾娜。他们俩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海誓山盟私订终身。但在巴基斯坦,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择配偶,被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沙加德向他父亲陈述近亲结婚会影响下一代的弊病,恳求他父亲改变主张。但是不管沙加德怎么哀求,也熔化不开他父亲心中的坚冰。父与子的冲突愈来愈激烈,沙加德从此不登家门。

沙加德拒绝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抗精神,曾在中文系学生中传为佳话。

寒假到了,同学们都回家了,而沙加德却有家不愿归,他独自在教室里哼起从中国留学生那儿学的中国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位好姑娘……,

我劝沙加德回家去,多做父亲的工作,尽快给我来信。在整个假期中,我一直挂念着他,直到快开学时,才收到他的来信:

“老师,我的爱情被彻底地埋葬了,还未等我到家,罗宾娜就被迫出嫁了,我连她一面也没见到,我不知她现在命运如何……”信的结尾说:“老师,请不要为我担忧,我不会淹没在泪水中的,我要做生活的强者。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也决不同一个不爱和不应该去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看完信,我心情极不平静,我能说什么呢?我想,悲剧终究会有尽头的。

播种巴中友谊的种子

从中国学习归国的巴基斯坦留华学生有一二百人。他们有军官、政府部门的官员、翻译家、工程师、医生和教员。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和怀念中国是他们身上的两大特点。过去,我曾教过二十多名巴基斯坦留学生,这次去巴基斯坦任教后,常常在不同场合巧遇他们。有个叫夏夫卡的青年给我印象最深。

1978年冬,他从中国留学归国后,在一家有名的重型机械厂工作。这个工厂是由中国援建的,规模很大,有巴基斯坦工业之花之称。夏夫卡工作很出色,很快被提升为工程师。他同在这个工厂工作的中国专家密切合作,被誉为是中国专家与工厂领导之间的“桥梁”。为了熟悉技术,他一再推迟婚期,归国后又两次来中国同类工厂考察,,翻译了大量技术资料,写了许多对改进工作富有价值的意见书。他对我说:“饮水思源,我的成绩和进步都应归功于中国的培养。我们从中国留学归来的巴基斯坦学生都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祖国。我们身在巴基斯坦,心还留在中国呢。”

在归国留华学生中还有两位佼佼者——萨莉和莎菲。

萨莉小姐刚到北京语言学院时,我教过她,后来她进了中医学院。1979年秋她从中国毕业回国,很快在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她得知我到巴基斯坦任教的消息后,便来到我的住处看望我。从交谈中,得知她在针灸疗法方面颇有造诣。她是伊斯兰堡针灸协会的成员。她除在医院工作外,还开了一个针灸诊所,用业余时间给人治病。她说:“我要用小小的银针,在巴基斯坦人民中播种巴中友谊的种子。”后来,我听说萨莉小姐用针灸治疗,使一个哑孩子会说话了。这个惊人的成就被传开后,成为人们的美谈。

与萨莉小姐在针灸治疗上获得成功的同时,莎菲则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作出了成绩。莎菲小姐是巴基斯坦留华学生中第一个获得中文学士学位的人。1981年秋,她从中国留学一回国,就应聘在伊斯兰堡国家现代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她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就熟悉了教学。她还结合教学,用英文写了《汉字浅析》一书,对学生掌握汉字提供了经验和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院院长极为重视,准备推荐出版。在计划中,莎菲小姐还准备着手编写三本书——《汉字发展简介》《汉乌对照口语教材》《汉乌词典》。由于她在教学和个人研究上的突出成绩,这位仅有一年汉语教学教龄的年轻教师,被破格提升为中文讲师。莎菲小姐的成就鼓舞了中文系学生学好汉语的信心,同时也给其他学文科的归国留华学生树立了榜样。

这些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巴基斯坦青年,总是把自己事业的成就和对中国的美好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我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十分高兴,并从中得到慰藉,使我常常沉浸在他们对中国友好的情谊之中。我深感他们是有为的青年,我很喜欢他们。

猜你喜欢

莎菲沙加归国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莎菲:现代“作女”形象分析
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压制
——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从疑问句看莎菲女士的情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