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拳拳儿女心
1983-08-21秦浩
秦浩
书桌上放着一本即将正式出版的《朱德文选》。我荣幸地先睹了这位老元帅留给后辈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卷读着,读着……一则熟悉的题目—《回忆我的母亲》映入眼帘。蓦地,一桩往事占据了我的脑海。我仿佛看到了朱德同志那慈祥和蔼的面容,听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
事情原来是这样。从1953年开始,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规模地兴起,随之而来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农村迅速贯彻执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有力地冲击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但是,这个社会分配原则,却被少部分认识模糊的农村青年搬到了家庭生活中去。他们不愿意赡养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有嫌弃情绪;有的甚至说这是父母剥削他们,想丢下父母不管。针对这种情况,1956年《中国青年》第21期,发表了《从“孝”谈到怎样对待父母》的文章,批判了这一错误思想。文章引用了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中一段亲切感人的话,这段引文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歌颂了在母亲身上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聪明、俭朴、宽厚、坚强,倾诉了一个赤子对慈母的亲情厚爱和无限怀念。引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编辑部收到了数以百计的来信来稿,纷纷揭露子女虐待和遗弃父母的严重现象,要求社会舆论予以批评,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有的青年读了朱德同志怀念母亲的感人肺腑的话,感到惭愧、内疚,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也有人为遗弃父母的行为辩护,宣扬西方国家子女不赡养父母如何合理,等等。这些来信说明,如何对待失去劳动力的父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编辑部将这些来信来稿编成《情况简报》送给朱德同志,他看到这份《情况简报》后,十分注意,并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问题讲了他的意见。
1956年11月的一天,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约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到他那儿去,听他传达朱德同志的意见。
由于“十年动乱”,我已无法找到耀邦同志的传达记录了。现在重读《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讲话的内容,又清晰地重现在我的记忆中。我忆起,朱德同志提醒我们注意,家庭关系的好坏对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和睦美好,老年人有人赡养侍奉,年幼者有人抚养教育,可以使人感到幸福,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工作。朱德同志还深刻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在变动,经济基础在变动,家庭关系、伦理观念也在起变化,这是必然的。但向什么方向变,这却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我们既反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伦理纲常,也反对象资产阶级那样把家庭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朱德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现在的家庭关系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糟粕的一面,同时也包含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追求、所实践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在我们社会里不仅不能抛弃,而且应该发扬光大。朱德同志还说,你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青年们慢慢懂得上面的道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这方面做得不好的青年,自觉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要采取简单的“斗争”方法,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朱德同志的讲话表现了他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胡耀邦同志传达后,询问了我们的工作情况,并郑重交待:总司令一向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团的工作,这次是直接对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
朱德同志的讲话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重新制定了宣传计划,赶写了《不许虐待、遗弃父母》的社论,并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群众稿件登在刊物上。在朱德同志的指导和关心下,这个宣传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是篇不到三千字的短文,然而却充溢着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希望青年们认真地读一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