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之城
1983-08-21郭远发
郭远发
每天清晨,当朝霞染红白塔,北京图书馆门前就排起长长的队伍。阅览室里常常是走出一个读者,才能放进一个,甚至挤破过大门……人们渴求知识,可这里的容量已超饱和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周代,就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盟府。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筹办于1909年。它的藏书基础是七百年前的南宋皇家图书馆—缉熙馆和五百年前的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现有阅览室14个,阅览座位不足一干。藏书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五位,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倍。而且,随着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记录成果的图书资料,以每年5%到7%的速度增长。北京图书馆的馆地有限,不得不把大部分书刊分藏在柏林寺、故宫、北海等四五个地方,上百万册书被打捆、装箱,主楼大库房的走廊里、楼道旁、水泥地上都堆满了书。尤其是那些珍本、善本书籍,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设备,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只能用老式保存方法:把书裹上红绸子,装进樟木盒里,不轻易拿出来。广大读者深感借书难、阅读难。北京图书馆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和当代“知识热”。
列宁说过:“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是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扩大北京图书馆的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人才开发投资。从1972年开始,周总理、叶帅和小平同志多次关怀新馆的建设,亲自审查方案。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筹建工作不得不停顿。现在,北京图书馆新馆,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从114个设计方案中博采众长,设计工作全部完成了,9月份正式破土动工。一座城中之城、知识之城,正在北京西郊紫竹院北侧,拔地而起。
在解放后北京的建筑工程中,它的规模仅次于人民大会堂,占地7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另有2万多平方米配套工程。整个建筑以地下3层地面19层的书库为中心,东面正门和南北两翼是3至6层的阅览楼与行政业务办公楼,与主楼连接相通。空间组合高低错落,别致壮观。主体结构采用新型轻质孔雀蓝琉璃瓦砌顶,屋顶用小坡顶形式。四面墙壁用乳白色带灰点的瓷砖贴面。四周是四通八达的环形道路。这是想象和现实、民族特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我国古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同时又有创新的特色。
这里将作为一座现代化的“书城”,成为全国藏书中心、书目报导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
新馆主体楼是书库,分基本书库、特藏书库、报库、资料库和胶卷库等五个部分。陪楼里有3个阅览区、37个阅览室、3千个座位,常用参考书、目录间和放置最新书刊百万多册的阅览室开架。为了使读者舒适安静,各阅览室都有效果良好的隔音设施,有的还有空调设备。馆内还有按照读者人流和活动情况设计的5个大小不等的活动空间,3个内厅将进行室内绿化,并配置壁画、雕塑等工艺美术品。
如果读者要查阅一些较特殊的资料,请到视听资料阅览室。这里有录音资料和电视屏幕,需要什么资料,插上插头,就可以一边看一边听。这里还可以放电影、幻灯或举行小型讲座,还有供读者个别使用的8毫米盒式电影和录像、录音磁带、唱片等,还有对讲、监听的集中控制系统。
读者要查阅音乐资料吗?请到音乐阅览室看看吧,30个座位不仅可供阅读音乐书刊资料,而且每个座位均设有收听音乐的设备,同时附设了两间有隔音设备的音乐欣赏室。
阅览区的特藏阅览室还为读者查阅珍贵资料提供方便。它有四个陈列室:善本阅览室、金石阅览室、舆图阅览室和特藏文献阅览室。其中善本阅览室配置有缩微阅读机,舆图阅览室墙面设有大型卷图阅览设备。特藏室装有空调设备,保持恒温恒湿,不但有利于善本的保护,而且大大方便了查阅珍贵史料。
现代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我们也在奋力追赶世界最先进水平。北京图书馆新馆配置有电子计算机检索、管理设备,配置自动化出纳传送、缩微复制、照相排字和印刷、防火报警系统等现代化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用机读设备可在10分钟内帮助读者查到目录、并通过本库机械化传送装置,把书及时送到读者手中。新馆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数据线路网路,把全国所有图书馆的图书目录统一编目。读者可以查找复制书刊和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卫星借调或复制其他国家的书刊资料。
高尔基说过:“我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是书籍给我的。”这里荟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三四年后,请到新建的北京图书馆来吧。在这块知识的宝地上,让你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让你的思想最大限度地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