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从现实的地面上腾飞

1983-08-21单光鼐

中国青年 1983年4期
关键词:理想职业

单光鼐

有位青年朋友,一进高中就定下了这样的奋斗目标:毕业后报考电影学院,当演员。去年初试顺利通过后,他乐滋滋地逢人便讲:“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可是,事隔不久,在复试中遭到了失败,瞬时,他又很沮丧:“完了,一切都完了,我的理想成泡影了。”

年轻人想当这,想当那,这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没能实现,是否就算理想破灭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理想,并非仅是职业理想

把理想仅仅理解为“想当什么”的职业理想,这种误解早在童年时代就有了。当相识的叔叔、阿姨问到“长大干什么”时,头脑里立即会涌现出无数个答案:“当空军”“当科学家”……当时,尽管谁也没考虑如何对这些回答负责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回答,但是,朦胧的职业选择意识却有意无意地把理想局限在职业理想的狭窄范围内了。

事实上,人们的理想,除了职业理想外,还包含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以及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自己崇尚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面貌的设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我们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近期目标。

道德理想,就是“做人的准绳”,即理想人格。它包含许多层次,如,初级设想:做一个老实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高级设想: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献身。

生活理想,即按照生活情趣,确立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

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职业理想,但堂堂正正地做人,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而献身的抱负却应该是一致的;职业理想即使受到挫折,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也决不能泯灭。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时,苦于在沦陷区不能自由挥毫。他忧国忧民,决意留髯挂笔,深居简出,不为敌伪作画,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老作家肖军,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禁止作文。但他蔑视“四人帮”的淫威,抗强权,济困危,救助了不少朋友和同志,体现了一个名作家的铮铮铁骨。我们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以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全部内容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真正有理想的人。

最可惜的,是看错了方向

年轻人大概都经历过“心比天高”的阶段;可是,到头来为什么有人总是发出“命比纸薄”的感叹呢?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青年职业理想的确立是一个过程,它经历过儿童时代的空想时期(五彩缤纷的梦幻,随意而立,随意而灭),青年时代的兴趣时期(广泛的兴趣,频繁转换的目标),探索时期(什么都想试试,什么都想干干),确立时期(成为成熟的成人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走完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及采取的形式也各有异;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在兴趣和探索时期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较长的。或许,那些如今“五里一徘徊”的朋友,正处在应接不暇的多兴趣时期,或令人心神不定、不知干什么为好的探索时期。这些都是每人必经的正常过程,我们不必为此焦灼不安。但是,在“兴趣”与“探索”时期,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对“兴趣”要分析。首先,职业认识正确吗?对某种职业之所以怀有喜好或厌恶的情感,盖源于我们对该职业的认识。应该承认,年轻人认识的直观性使我们容易仅仅注意职业外表“闪光”的、“响当当”的一面(如经济报酬、社会声誉等),而忽略对职业的社会意义以及劳动本质的认识。如认为当记者挎个照相机,走来走去的,挺神气;当个小车司机,跟着首长,蛮有派头的。其次,家庭环境影响如何?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往往希望“子承父业”(广义的),多选择技术构成高的职业;而一些出身于体力劳动或服务性行业的,又不愿“子承父业”(狭义的),嫌其脏、苦、累。家庭的这些潜移默化作用常常成为左右我们职业评价的重要因素。坦率地讲,不少人的“兴趣”是屈从于父母的意愿及社会的传统习俗,并非真实的本意;再加上社会心理因素:“大家都这样做”的流行习俗,就象追求时髦衣着的心理一样,在一会“儿”是“当兵热”,一会儿是“大学生热”,一会儿又是“留城上中专热”的浪潮中,你能分得清这里面有几分是真正的兴趣,几分是受外界影响,几分是出自于赶时髦呢?

对“擅长”要掂量。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生活中,有些人虽不一定按“琴、棋、书、画”要求自己,但也确实是每样都能来一两下子。有人唱歌嗓音尚可,在厂里也有点“小名气”;有人喜欢摆弄照相机,偶尔也能摄出一两张“惊人之作”,但这仅仅还算是爱好,离“擅长”“专长”相距还远。如果仅凭这种业余爱好去寻找职业,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

对社会需要应正视。近年来,一些专家感叹: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报考大学时,学物理,仅想学原子物理,而不愿从事面向生产、面向技术改造以提高生产力的应用物理技术;学美术,仅想学国画与油画,而不想学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急需的装潢设计和工艺美术,类似这种无视社会需要的爱好,对国家对个人都带来了很大损失:大量的课题缺人搞,大量的人才又积压。聪明的人懂得:当自己众多兴趣爱好中的某一个,因社会环境的触发,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社会需要时,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自己的专长,最后,自己也成为这方面的专门家。

最可靠的,还是从现实起步

我们曾经在一些青年思想调查表中发现,在“你的苦恼是什么”这栏中,有不少青年填写“自己的职业理想难以实现”。“现在的工作岗位不是自己喜爱的工种,不合乎自己的职业理想”。这确是一件苦恼的事:某制剂员渴望当文学家,“三更灯火五更鸡”,写了扔,扔了写,本职工作常出差错挨批评,文学作品也写不成功;某阀门工成天抱怨本职工作和理想“风马牛不相及”,把主要精力放在摄影上;某同学跨进大学的“大门”后,又觉得师范学院这个“小门”进错了。

当职业理想不能实现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呢?首先要面对现实,从现实出发,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修改、补充个人的职业理想。被人们誉为“垃圾千金”的新长征突击手、清洁工人杨希聪,中学时立志要当“白衣战士”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农村知青点回到厦门,却被分配做清洁工。开始她也很苦闷,想不通。在党组织帮助下,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她认识到清洁工的工作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这种工作是全市几十万人所不可少的事业,搞环境卫生同样是为四化添砖加瓦。个人的职业理想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她心情舒畅地在大街小巷搞卫生,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城市的美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应当看到,今天由于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是客观存在的;个人的职业理想不能与社会需要都对上号,也是客观存在的,遇到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还是要强调服从现实需要,修改补充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应当承认这一点:爱好和兴趣是可以转移的。优秀党员罗健夫是学核物理的,但是,国家急需图形发生器,他就毅然地转移兴趣,改攻电子技术,为国家填补了空白,同时自己也熟悉了电子设备、计算机,成了电子专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能依靠反馈信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兴趣中心,那么,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还要看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为个人的业余爱好提供了许多方便,党和政府是尊重每个人的业余爱好的。随着改革的进程,对兼任“第二职业”也是允许的;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许多团组织和各地的文化宫、文化馆、俱乐部兴办了各种训练班、宣传队。钢铁工人写小说,纺织工人学画画,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业余活动积极分子。他们的作品和成就既歌颂了为他们熟悉和热爱的本职工作,也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为此,他们感到充实和自豪,人生的乐趣自然也在其中。

年轻的朋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生活中无数急待解决的课题和未经开拓的领域,为我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对准现实的跑道,理想的双翼会顺利腾飞!

猜你喜欢

理想职业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职业写作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我爱的职业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