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和负载着波涛的大海
1983-08-21佩兆
佩兆
“把中国人民比作大海,把领导人比作浪头上的白色泡沫。大海生下了这些白色泡沫,负载着这些白色泡沫,这些泡沫常常更生,但是如果没有大海,这些白色泡沫就不存在了。”
1956年6月里的一天,邓颖超同志在同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亲切交谈中讲了这样一番话。时隔16年之后,韩女士追忆起那次交谈,仍然激动不已。这个生动比喻使她懂得了:卓越的领导人既是革命的孩儿又是革命的统帅,既是人民的先生又是人民的学生,既代表并表达了人民的才能,也受到这种才能的极大的帮助。
这个富于想象力的比喻之所以令人折服,从根本上说就因为它是科学的,它形象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条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所有革命实践的一个历史概括,指明了发展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遵循的一项基本指导原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接受人民的监督。
马克思主义是从剖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抓住人类社会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本质的规律性,而得出并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潮流前进的决定性原动力的结论的。这个真理,普遍地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已有的全过程,尤其鲜明地表现在社会主义—一这个进步人类自觉地、能动地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伟大创造性事业中。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为社会的存在而辛勤创造财富的所有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就是人民的主体。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不但创造出物质资料,提供了社会其他活动存在的基础,而且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就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社会主义之所以注定要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生命力,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一道创造了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在于这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科学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全面系统的概括。讲到社会变革,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中既涌现出了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更有着无数前仆后继的英勇斗士。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包括劳动者,也包括过非劳动者。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新兴的奴隶主、封建主和资产者,顺应历史潮流,和广大劳动群众一道推动当时的社会前进,成为当时人民的一部分。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现阶段的我国,凡是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和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这个概念中不仅包括了承认、顺应人民意愿的杰出人物在推进社会前进方面会起重要作用,也包含着违背人民意愿的人物最终要被历史抛弃这样一条规律。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否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并认为某些人物的才能、气质、性格等因素在某些特定事件的偶发原因中有着重要影响。但是这种作用是受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支配的。历史上有作为的人士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人民的意志行事的。马克思说得好,历来的“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肌体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也必然会推举出自己的伟大人物,如同深沉的大海不断地在运动中涌出壮观绮丽的惊涛骇浪一般。而人们往往无视这条纽带,只看到那些显赫的个别人物在社会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加上反动阶级的歪曲宣传,“英雄史观”在一个长时期里成为统治人们的传统思想。
十八世纪,法国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拿破仑,真可说是威震欧陆、妇孺皆知。拿破仑本人也自视很高,视人民为草芥。据说他曾把随他征战的士兵叫做“癞蛤蟆”,骄横跋扈地宣称“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鲁迅尖锐地批判道:“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而归入疯子一类了。”历史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拿破仑自以为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时候,就从顶峰上掉了下来。所以,是人民创造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人民;是大海生成了波涛,而不是波涛生成了大海。杰出的人物作为先行者,“把先前的社会关系发展过程所造成的新的社会需要指明出来”,并“担负起满足这些需要的发起责任”(普列汉诺夫)。而这些,也只有和人民一道才能实现。所以,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站不住脚,“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符合历史潮流的“英雄”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而自外于人民的“英雄”,不管如何得逞一时,最终也只能被历史唾弃。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建立在科学认识客观规律,依靠人民力量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科学社会主义和以往一切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则区别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把工人阶级仅仅看作一个需要搭救的穷苦阶级,更不是把建立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某个开明富豪和个别统治者身上,而是如实地把无产阶级看作新社会的创造者,从工人阶级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阶级特性上认定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决地主张,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人民的工具,要求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当好群众的小学生,而决不允许象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孙悟空,又给他套上“紧箍”一样,以恩赐的观点对待群众,要求群众听从自己意志的摆布。
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以往的社会制度扼制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人民群众每一次的历史性活动都付出重大的代价;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了最充分发挥的机会,“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将获得极大的进步,有如旭日东升,照遍天下,使以往的一切都消灭在阴暗之中。”(恩格斯)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团结一致地组织起来,探求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社会和自然的道路,这就可能出现马克思预言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
当然,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万顷大海在推出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浪涛之外,也不免会使一些陈年的渣滓漂浮上来翻着斤斗显示其存在,但是,沉渣又毕竟只是沉渣,最后的命运,不过是仍旧沉下去。深沉的大海迟早要把污浊的渣滓冲刷到无底的深渊中去。为患多年的林彪、江青之流,都落得个短命的下场,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人民归根到底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主人。违抗人民的意志,无异于自掘坟墓。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在坚持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胜利以后,人民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胡耀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发挥,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必须遵循的一项指导原则。
列宁说:“具有优秀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适应群众,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每个有志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不应忘记这个生动的概括。在大海的怀抱中,你是泡沫、浪花和波涛,不要辜负大海的生育,更不要脱离大海的支托,一旦离开了大海,你就什么也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