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立克《革命与历史》

1983-07-15蔡一仪

读书 1983年9期
关键词:论战历史学马克思主义

蔡一仪

本书副标题是:“论一九一九——一九三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源流”。读了以后,有所收获,略略得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历史学界诸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顾颉刚以至何炳松等前人,致力于建立“新史学”的情况;不久以后中央研究院诸如胡适、傅斯年对中国历史学的观点和论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热闹场面。总的印象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进程,总会给历史学的研究以新的推动;历史学家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新的探索,同时也对当前的政治实际试作解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渊源发展和成就,与现实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近两年来,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的关系、历史与政治的关系这些问题,好象又引起人们的注意,重新提出来讨论了。旧事不妨再论,许多重大的问题,一时也确实难以说得清楚。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总希望高明之士随着时间的推进,提高一步,说些深刻一点的道理,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读者借以从中获得启发而有所提高。从这里想到,也许读些外国人的著作可以发现一点新的东西。

全书分三个部分,包括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序论”。内有两章,叙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内容及其传入我国的过程和在知识界引起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社会史论战和历史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内有四章,介绍了二、三十年代诸如社会史论战、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郭老的中国奴隶社会研究,中国历史的分期等等问题。

第三部分为“结论”。内有两章,概论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过程,归结到历史研究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作者德立克说: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经验,有与其他社会(包括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特别是十九世纪时代的那种社会变化)相类似的情况:知识界人士面对社会的新变化激起了思想波澜。马克思主义是说明十九世纪欧洲发生的诸种新问题最重要、最深刻的理论。因此,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转而信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对中国传统历史的种种问题赋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尚未能最后完善说明,而且中国的革命史过程,迂回曲折。可以这样说:革命的过程继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历史也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这是很豁达而从容的见解。

作者德立克是土耳其人,四十三岁,一九七三年获得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杜克大学任教。近代中国政治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他的研究领域,他还研究过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

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的问题,有其不足之点,也有其方便之处。不足之点,在于他们对中国的情况,缺乏感性知识,体会难以深刻,容易隔靴搔痒、牵强附会。方便之处,在其容易就事论事,在人事上考虑较少。例如这一本书的论述中,常涉及一些久已为中国知识界所齿冷的人物。

德立克论述和取材比较广泛,颇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思考。此外,一本内容具体、脉络清楚的著作,读后即使不见得同意他的见解,却也由此获得了较丰富的知识。何况当前“历史和政治”的关系问题颇为人所注意的时候,这种著作,用具体的史例,说明了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不可分割的自明之理,读者从中可受到教益,自将胜于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高头讲章。

(ArifDirlik:RevolutionandHistory.OriginofMarxistHistor-iographyinChina.1919-1937.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299p.)

猜你喜欢

论战历史学马克思主义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曹刿论战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