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不服水土?
1983-01-01
当人们远离家门,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身体上往往有些异常感觉,不适应,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服水土”。
如有的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常拉肚子;有的则感到全身无力,或者得一些奇怪的病;个别反应重的还可能卧床不起,甚至病死他乡。
为什么会不服水土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方的水和土的性质不一样。凭我们直观的感觉可以发现:有的地方水清,有的地方水混;有的水甜,有的水咸;有的水苦涩,有的水发臭。土壤也有红、黄、黑以及粘土、沙土等等的差别。这些表观的不同往往预示了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注意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代李时珍说:“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色各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还有“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沙河中水饮之令人瘖”。“两山夹水,其人多瘿(瘿即现今所说的大脖子病)。”这都说明水土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近代环境地质调查证明,各地水土中化学元素的成分和含量是不一样的,而各种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又很不相同,这就是造成不服水土的客观原因。
另外,由于地质和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某些元素过剩,而有的地方有些元素又相对缺乏。这种过剩或缺乏不仅表现在水土上,而且在当地生产的粮食和蔬菜中也反映出来。如果人们比较长期地生活在一个地区,他们的生理机能对所在环境就比较适应;如一旦换了新的环境,由于机体对改变了的外界条件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所以开始时往往会产生不服水土的感觉和症状。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不服水土的现象,因为反应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各人的体质和生理条件有关。
(施福根摘自《微量元素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