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赏析

1983-01-01姚平芳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4期
关键词:独裁者加西亚拉丁美洲

姚平芳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揭晓了,南美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现年54岁,出身于一相当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电报发报员。他是长子,弟妹达15个之多。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曾经说过:“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象表一样‘走得快”。这句话是现代派文艺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了解拉丁美洲风行一时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钥匙。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有人推崇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相媲美。”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这一著作和别的小说而荣获198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瑞典科学院指出:“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马康多,这是一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的世界。自从五十年代后期,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这个奇特的地方,这里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逼真的现实生活。”它“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这些评语都表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他的艺术是一面镜子,不过有时象时钟一样走得过快,以致失去了时间的顺序,使人目迷五色,头晕眼花而已。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把马康多小镇称为“镜子城”,或称幻景城,这是含意甚深的。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带有典型性的布恩地亚家族。小说通过这个家族六代人的盛衰变迁的描写,集中地展示了哥伦比亚一百多年来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化。作者写这本小说,采用的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的魔幻手法。他直接继承了拉丁美洲的前辈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和博尔赫斯(阿根廷)等人的艺术传统,把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圣经》的故事和《天方夜谭》的神秘色彩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幅幅绚丽动人的画卷。在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心里刻画方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某些特点,如有意颠倒和错乱时间次序,打破空间地点的界限,画面怪诞,人物的行为不合常理,意识流的运用,内心独白和回忆的交错变换等。其中有哲理的阐述,象征手法和隐喻的巧妙配合,半真半假的情节,构成一种十分荒诞不经的神奇气氛。

这部小说尽管人物变幻多端,故事波谲云诡,但它却是有现实根据的。尤其是揭露右派军人集团的暴政和独裁统治者的残忍,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天主教会的愚民政策,可说是入木三分,痛快淋漓。小说里也揭露了封建迷信、落后的风俗习惯和保守思想,目的在于匡正时俗,并非为了猎奇。他写这本书是经过十八年之久的反复构思、修改和润色的。他事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搜集材料的工作。他的写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可以从他自述如何构思《家长的没落》(这也是一本用魔幻写法写成的名著)一书中看出:“我在构思《家长的没落》时,阅读了所有能到手的有关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的独裁者的资料,希望自己想写的这本书尽可能少地与现实相似,但是我的这个想法步步落空了。原来,拉丁美洲的现实更令人惊愕。例如,海地的老杜瓦利埃曾下令把全国的黑狗杀绝,因为据说他的一个敌人为了逃避独裁者的迫害,甘愿不再做人而变成一条黑狗……萨尔瓦多笃信鬼神的独裁者马丁尼斯,让人把全国的路灯统统用红纸包起来,说是可以防止麻疹流行。他还发明一种东西,进餐前先在食物上摆动两下,便知食物是否下过毒药。”他最后感慨地说:“现实是最高明的作家,我们自叹弗如。”

《百年孤独》一书的最主要的情节,也是从“现实”这个“最高明的作家”那里取来的,我们不妨把它的故事加以“还原”。

哥伦比亚在1819年独立以后,政权完全为大地主和大商人所掌握。代表大地主与天主教会、具有宗教独裁色彩的保守党,和代表资产阶级并打着“民主”旗号的自由党,彼此争夺政权,国家经常动荡不安。从1830年到19世纪末的70年间,两党斗争十分激烈,在它们背后,都有军队的支持。暴动、政变和内战成为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在这70年间,爆发过27次内战,其中十次是全国性的,国家和人民都受到极大的蹂躏。

这个历史事实折射到《百年孤独》里,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描写:奥雷良诺上校发动过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失败了。他跟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但后来在一夜之间,一一惨遭杀害,其中最大的还不到三十五岁。奥雷良诺躲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授予他的勋章。最终他当了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南征北战,成了最令政府畏惧的人物,可从来不让别人给他照相。尽管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但唯一的一次挂彩却是签订结束长达二十五年内战的尼兰德投降书后自己造成的。

第二代的布恩地亚家族出了一个独裁者,他的形象是这样刻画的:

从他执掌统治大权的第一天起,阿卡迪奥就表现出好发公告的嗜好,他要看四份报纸,以便心血来潮地发号施令。他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人都得服兵役,强迫成年人必须佩戴红袖章。如果不是为了庆祝自由党的胜利就不准神父敲钟。为了不让任何人对他决定的严厉性有所怀疑,他还命令一队行刑队在广场上对准一个稻草人练习射击。他终于成了马康多有史以来最凶残的统治者。

小说还描写一个老人带着他的七岁孙儿在广场上吃冷饮,孩子不小心碰脏了一个警察小队长的制服,这个野蛮的家伙立即用砍刀把孩子捣成肉泥,又一刀把上前阻拦的老人脑袋砍了下来。这种暴行经常见到,不信,我们看看真实的历史:

哥伦比亚独裁者劳雷亚诺·戈李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在1949年11月上台当总统,他执政两年间,杀人事件不下五千起,遭难者达数万人,并有三十多个孩子被阉割。接着是1953年6月上告的罗哈斯·波尼利亚,他自己承认,从1948年以来至少有十万人遭到屠杀。这样血迹斑斑的历史,在《百年孤独》中幻化成神话和传说,但聪明的读者知道这是血泪的控诉。

素有“绿色魔鬼”之称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垄断了哥伦比亚香蕉的生产和销售,小说对它有出色的描写:“赫们特先生来访已经一年有余,现在唯一弄明白的是,那些美国佬想在布恩地亚和他的人马当初穿越过的那块美妙神秘的土地上种植香蕉。”“自从看到布朗先生坐着第一辆汽车来到马康多时,这位老军人对人们奴颜婢膝、大惊小怪的样子十分气愤。他发现,尼兰德停战以来,地方当局都是些没有创新精神的镇长和摆摆样子的法官,他们都是从马康多平庸而疲惫的保守派中间挑选出来的。但是香蕉公司来后,地方官员都被发号施令的外乡客代替了。布朗先生还让他们迁进那个电气化养鸡场去住。从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凶手代替了。”

小说还叙述阿·阿卡迪奥第二原是香蕉公司的一个工头,后来站到工人一边,成为工会的领导人。那时工会组织罢工,要求改善工人生活待遇。政府和布朗先生勾结,派军队镇压,在马康多广场上屠杀了三千人,还把尸体装上二百节车皮,运到海岸丢进大海。但政府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说罢工中无一人死亡。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

《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部披着虚幻神奇外衣的政治小说。它处处干预社会生活,大胆评隲时事政治,对独裁统治者的鞭挞毫不留情,对外来侵略者的指责义正词严。它对一百多年来轮流执政的两党是这样评说的:“现在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不过是自由派五点钟去听弥撒,而保守派是八点钟去。”由此可见,作者和当代一些脱离实际、一味强调内心反省的现代派作家不同,他是用笔作武器进行战斗的。

书中有些地点、人物和奇迹,大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如孔康多小镇,就是他故乡阿拉卡塔卡的折射和投影。那位闲时制作小金鱼、奋战一生的奥雷良诺上校,他的生活原型就是作者的外祖父,一位参加过1899年至1902年内战的退役上校。马康多小镇最后被一阵飓风刮走,这种自然现象在拉丁美洲也非奇闻。作者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上世纪初,美国探险家格拉夫在亚马孙河流域作过一次旅行,他见过一条沸水滚滚的河流,鸡蛋放进去五分钟就能煮熟;他还经过一个地方,去那里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降下一场大雨。在阿根廷南端一个城市,极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刮上天空,第二天渔民们打捞出许多死狮和长颈鹿。所以他强调说,他在小说里所写的一切,都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自然,他在不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29页)少地方故意加以扭曲和漫画化,象给人看哈哈镜里的东西一样。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除了写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外,还经常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创作。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不是《百年孤独》,而是《没人给上校写信》,后者正是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写成的。他在198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取材于30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作者一触及具有强烈政治性的、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题材,如《百年孤独》和《家长的没落》,他就采取魔幻的手法,故意把故事弄得扑索迷离,似假还真,并涂上许多层神奇荒诞的保护色,使检查官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但明眼的读者是会了解作者的用心,并知道他的矛头是指向谁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1928年,早年曾任驻外记者,他因为有左翼观点和写过一篇揭露海军参与走私活动的题为《一位海上遇难者的自述》的报道而得罪了当时的哥伦比亚军事独裁者,被迫流亡墨西哥和西班牙。我们联系到作者的早年政治活动,我们对他为什么这样写《百年孤独》,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猜你喜欢

独裁者加西亚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国家营商环境排名
逃不掉的密码
人生赢家
一字省万金
大观园
独裁者